魏建国:从国际视野考察我国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时间:01-15编辑:佚名 小学教育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健全是我国教育财政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的重要成就和标志。有必要在国际视野下对我国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行考察。通过和其他国家的学生资助政策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主要突出体现了两个特征:国际接轨和中国特色。

  一、国际接轨

  我国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资助理念与资助方式的国际接轨。主要体现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

  1.注重学前教育资助。在国际范围内,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已经成为一股重要的教育潮流。各国纷纷采取多种方式发展学前教育,也日益重视政府资助在学前教育中的角色发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赫克曼(JamesHeckman)教授的研究表明,投资儿童早期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降低社会成本的有效方式。他还努力倡导重视儿童早期教育的理念。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将促进儿童早期教育作为其重要的优先政策考虑。近年来,我国也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政府投入,特别强调对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的资助。

  2.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基本人权,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已经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得到了落实。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及随后的相关改革实现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全免费,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生活补助、营养餐等资助。最新的政策调整将提供免费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这些改革使得我国的义务教育资助实现了国际接轨。

  3.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建立学生资助体系。在高等教育阶段,实行成本分担,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学生资助,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已经成为解决高等教育办学经费紧张、同时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通行做法。我国在上世纪末实现了高校学费的并轨,并相继建立了学生资助制度,并于2007年予以体系化。随后,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生资助体系中,特别注重助学贷款的重要性,助学贷款在学生资助资金构成中仅次于政府投入,使之成为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相配合的重要资助工具。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居民收入统计等基础条件都不是很健全的情况下,通过制度创新,实施了校园地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基本解决了助学贷款在发放和回收方面的世界性难题。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筹资机制及学生资助模式的发展演变完全符合当今世界的主流趋势。

  通过国际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我国在这方面的进展要强于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尽管成本分担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发展趋势,但一些国家仍实行免费高等教育,例如:奥地利、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等。德国的政策处在摇摆之中。2005年,根据联邦宪法法院的判决,德国一些州的公立高校开始收取学费。随后收取学费的州又开始取消学费,而从最新或2022(历届)年起,最后一个收费的州下萨克森州取消学费,德国再次成为高等教育免费国家。俄罗斯至今还实行高等教育学费的双轨制。印度的学生主要依靠家庭资助接受高等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力负担上大学的费用。与此同时,印度的助学贷款项目远远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受制于信息不畅、手续繁琐等因素,学生获得贷款的难度很大。印度也没有解决贷款的回收问题,贷款拖欠率相当高。

  二、中国特色

  我国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设借鉴了国际上的许多成功做法,但也从实际国情出发,创新了一些资助方式。这些资助方式在国际范围内体现了中国特色,主要包括如下一些:

  1.高校国家励志奖学金将助困与奖优相结合的做法就很有特色。

  2.高校新生入学资助和绿色通道。和国外有些国家在学生入校之前就确认能否获得资助不同,我国的学生资助发放主要依托高校。这样,如何解决学生在入校前后的经费困难,就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新生入学资助和绿色通道正是基于我国特定的情况适时推出,从而理顺了高校资助的整个流程,消除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特定时点可能面对的经费困难。

  3.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项目综合运用了传统和现代的措施和手段,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助学贷款项目所面临的各类难题,体现了中国特色。一方面,通过动员基层力量和采取共同借款人的做法,解决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家庭经济状况核实难和认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把网络支付手段运用到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放和回收等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方式,绿色通道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这两种资助方式在国际研讨会上受到了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国专家的强烈关注和积极评价。特别是网络支付手段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发放和回收等阶段的成功运用引起了英国著名学生资助专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尼古拉斯?巴尔(NicholasBarr)教授的浓厚兴趣,表示要考虑将其引入英国的可能性。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