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或2022(历届)中国海洋大学新生入学指南考试时间入学手册和军训注意事项

时间:11-15编辑:佚名 山东高考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最新或2022(历届)年中国海洋大学新生入学指南考试时间入学手册和军训注意事项

    本站讯 8月31日,是中国海洋大学最新或2022(历届)年级学生入学报到的日子。在崂山校区和鱼山校区各报到地点,各个学院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早已进入工作岗位,以饱满的热情,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做好各项迎新工作。据悉,今年海大共招收全日制本科生3804人,硕士生2534人,博士生368人。

    为了进一步优化新生入学报到流程,提升新生入学报到效率,并疏解以往由于新生登记、物品发放地点过于集中带来的交通压力,今年学校将新生登记、物品发放点设置在新生所住宿舍区附近。同时,为了方便新生顺利到校并及时办理报到手续,学校在火车站设立了咨询服务点,并在校园内专门安排了多辆摆渡车,将新生及家长送到各宿舍区报到地点。

学校志愿者在火车站为新生及家长提供服务(左图),校园内安排了摆渡车(右图)

    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本科新生设置的“绿色通道”今年也简化了办理流程,申请表格由一式三份变为一式一份,新生在学院填一张表格就可以,不用再像往年那样跑到“绿色通道”办理点集中办理,免去了很多往返的过程。今年学校加大了对西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招生力度,“爱心大礼包”的发放也相应加大了对西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倾斜。相关学院相应增加了“爱心大礼包”的数量,并及时发放到了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手中。记者了解到,今年学校也首次为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新生开通了“绿色通道”,截至目前,共有10%左右的研究生新生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

发放“爱心大礼包”

    为了推进学校教学工作信息化进程,今年学校在本科新生入学报到流程中增加了指纹采集环节。新生的指纹信息将纳入到学籍管理系统中,连同自己的电子照片、个人档案等,一起存储到学生信息库中,所有学生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学生身份识别系统,可以有力促进学校的学生管理及服务工作。

新生指纹采集(图左)及头像拍摄(图右)现场

    学校在每个新生报到处都设置了后勤服务点,为学校师生及新生、家长免费提供开水。学生社区服务中心简化了报到程序,新生可拿着身份证或录取通知书直接前往所住公寓楼办理手续,将随身行李放置在宿舍内,再前往学院办理手续,整个报到流程更加人性化。此外,学生社区服务中心还预留了应急房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留作家长住宿等使用。

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新生办理入住手续

    为了让新生及时了解学校以及入学报到的有关情况,学校还建立了“中国海洋大学新生网”,为新生提供入学须知、宿舍查询,以及餐饮、交通、医疗、一卡通等多种服务内容。学校官方微信平台在新生入学报到前推出了《与海大一起迎新生 校园知多少》专题,内容涉及学习、社团、食堂、校园周边、娱乐等相关信息,此外,学校官方微信平台还增设地图导航、校车查询、图书查询、图书馆选座查询等方便广大师生的应用服务功能。

中国海洋大学新生网首页

    在报到现场,新生登记、物品发放等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工作人员熟练地为新生办理着入校手续,咨询处有关人员耐心解答着新生和家长们的问题。各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为初进海大的学弟学妹们解答疑问、引路、提行李,办理入学登记,热情周到地提供服务。学校党政领导来到迎新工作现场,了解各单位迎新工作情况,并与新生和家长亲切交谈。学校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宣传部、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研究生工作部、保卫处、规划建设与后勤管理处等有关部处及各学院的负责人对迎新工作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热情服务,确保学院迎新工作圆满完成。

管理学院今年迎新工作使用了“微信上墙”,通过网络促进老生和新生之间的交流

    全面细致的迎新工作得到了新生及家长的好评。来自泰安的工程学院新生宁方悦在高考前不慎摔伤了腿,目前只能坐轮椅到校报到,学院获知情况后,及时安排专人全程陪同,协助她办理各项入学报到手续;由于学院新生宿舍都是上床下桌的形式,为了方便宁方悦同学的起居,学院联系后勤集团在博士生楼一楼安排了一个床位,宁方悦的父母对学校人性化的服务表示衷心感谢。来自新疆和田的法政学院维吾尔族新生热则耶对学校的迎新工作也给予了好评。她告诉记者,学校的环境很好,在入学报到过程中,学长学姐们为她及家人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服务,让她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中国海洋大学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10月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校名为邓小平同志题写。2002年10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学校现辖崂山、鱼山和浮山三个校区,设有17个院,1个基础教学中心,1个社会科学部,68个本科专业。现有12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3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5个类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还具有招收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学校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1个培育学科)、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1个山东省重点学科、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3个青岛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由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设在学校。还拥有 2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4个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 111创新引智基地,1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985工程” 海洋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4个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山东省“十二五”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学校拥有供教学实践和科学考察使用的3500吨级“东方红2”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2650吨“海大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280吨的“天使1”科考交通补给船,5000吨级的“东方红3”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正在建造过程中,基本组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初步形成了国内一流的系统化的现场观测能力。作为青岛 “蓝色硅谷”的核心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一期、二期建设工程已经建成并部分投入使用,近期将启动功能实验室和公共科研平台建设,为国家的海洋事业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和科技支撑。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自己的特殊使命。学校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 “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和“学业识别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为核心的本科教学运行管理体系。目前,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16门、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试点专业7个。现有在册各类学生42400余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86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00余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4469人、本科生15497人、留学生900余人、继续教育生近13000人。到目前为止,学校毕业生中已有12位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是校友董兆乾;中国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是校友蒋家伦;中国第一个南北两极都登上的科学家是校友赵进平。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相对合理、学科领域覆盖较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560余人,博士生导师360余人。其中6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重点学科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85%,教师中有一年以上在校外学习和研究经历的占教师总数的70%,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校治学执教: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千人计划”特聘教授6人,“长江学者”1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青年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20人,“筑峰人才工程”、“绿卡人才工程”、“繁荣人才工程”岗位教授2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9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 个,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9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10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107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担任顾问、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受聘中国海大顾问教授,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受聘中国海大顾问、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受聘为名誉教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12位知名作家受聘为 “驻校作家”,还有5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客座教授团”以及来自十几个国家的4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的“海外教授团”。 


     学校科技成果丰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1100余项。管华诗院士领衔完成的项目“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糖库构建)与应用开发”,获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十一五”以来,学校另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6项、人文社会学科省部级奖励61项。被 SCI、EI、ISTP等三大收录系统收录论文13000余篇,学校在地球科学、植物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等8大学科(领域)跻身美国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十一五”以来,申请发明专利1227项,授权发明专利726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13项。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建校百年前后,将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或更长一段时间,立足海洋强国建设,大力推进改革创新,通过强化建设和持续发展,努力实现全面跨越,力争使学校跻身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