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结束了我的中国之行,我发现人们对中国大学教育的效果和大学生能力的不满情绪愈演愈烈。虽然中国每年有几百万大学毕业生,但他们却很难达到市场的要求。他们也无力真正成为老板的“左右手”,协助老板与国际市场上那些有强大创造力的竞争对手斗智斗勇。就像西方工业国家一样,除了经济寒冬的肃杀寒意,熟练工人的匮乏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碰巧艺珂研究院(Adecco)伦敦分部最近深入研究了欧洲熟练工人的技能水平以及相关趋势,之所以在文章里面提到他们的一些结论,我希望跟大家讨论熟练工人匮乏这个全球性问题以及欧洲某些国家的解决之道,希望借此实现国家乃至大陆之间优秀经验的交流和分享。
在我的家乡德国,人口的变化使得熟练工人更加稀少。根据Adecco的研究报告,欧洲30%的公司都缺乏合适的专业技术工人。德国经济研究所曾经警示,一旦经济转暖,熟练工人匮乏的问题将会更加严重,这些问题同样会出现在未来的卫生、社会和教育部门。
应对挑战的基本解决办法是多形式的充电教育:培训、进修、资格认证和终身学习等。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2009年的一份增长就业报告("Protecting people, promoting jobs"),各国领导人开始意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全球63%的国家都开始把“额外培训措施”提上议事日程。这已成为全球政界的第四大关注热点,其关注度仅次于3项经济刺激政策:基础设施的财政支出(87%)、中小企业的补贴和减税政策(77.8%)、中小企业的信贷问题(74.1%)。
但很多国家的培训教育供给量仍远远不够。根据经合组织的《教育一瞥》报告,德国、日本、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进修教育投资低于平均水平。光靠政府重视和充裕资金,并不能够妥善解决熟练工人匮乏的困境。公司和雇员仍没有足够意识到进修的重要性。目前的数据显示:在德国,虽然各州为此买单,员工们的工作时间也得到了大幅缩减,但仍很少有人主动去进修。其他一些国家的情况也如此,各国劳工部门提供了全面的教育公共资源,但鲜有人问津。
技术移民也很难填补匮乏的大窟窿。通过研究移民输出国的劳动力市场,我们发现:只要经济形势好转,人们的预期收入提高,这些国家到欧洲的移民会越来越少。我们能够从如今的亚洲看到这个趋势。
当政府教育、劳动力政策以及公司的激励都不能够完全解决匮乏困境时,我们就得思考:能否通过临时性工作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以此来突破困境?这样做的好处是,工人可以通过临时性工作扩宽自己的专业知识并提高自我的技能;雇主则可以在这些工人的亲身实践过程中,辅之以一些相关的培训指导。
各国的临时性工作部门是否准备就绪?相关进修资金是否到位?将采用哪个训练和教育的模式?一些国家对临时工的培训并未成为法律条文,因此缺乏执行力,比如德国、捷克、芬兰、希腊、匈牙利、挪威、波兰以及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澳大利亚的法律和集体协议中明确规定了暂时性工作的培训要求,这被证明是成功的。
意大利的各州政府制订了相关的培训体系,比利时和荷兰则是通过集体协议来保证其效力,其他的三个国家则是结合了法律规定和集体协议约束两种方式。
培训基金委员会管理着这些培训体系。这些基金的资金有两个来源:工人交纳一部分比例的学费以及需要培训的公司多提供的酬劳。各国工人需要交的比例不同,比利时是0.5%、荷兰是1.12%、西班牙是1.25%、法国是2.15%、意大利是4%。
基金委员会的功能不光体现在资金的提供。他们还得协助相关资格认证工作的开展,选择好的教育机构、与其他部门的合作等等。
当谈及临时性工人的数量、教育时间以及每个临时性工人所能得到的资金时,上文所提及的国家有着本质差别。通过欧洲私营职介所联盟Eurociet的调查:在西班牙,只有1.4%临时性工人得到了训练的机会;相反,在意大利这个比例是35.6%。比利时的工人每年只有15.4个小时训练时间,而西班牙工人则是69.8个小时;法国投资了高达1225欧元在每个临时性工人身上,而荷兰每个临时性工人则只分得180欧元的培训投资。各国的培训重点一般都是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工作安全性知识、计算机技能。
临时性工作的方式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大量的欧洲工人通过系统化的工作调配学会了更多的工作技能。中国经济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当然,我也希望我的德国同胞能够拥抱这种方式,不要老认为这是对正规职业教育的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