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一、 管理者培养:选人
内部培养的关键是选对人。从理论上讲,优秀管理者群体应该具有共性的素质模型,如:权力动机、分析思维、影响能力等,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符合这个素质模型呢?这就要分析他们的行为以及相应的绩效,素质本身是用行为标准来定义的。
从应用上看,一个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管理者素质模型,方法不难,先推选、确定出内部优秀管理者,通过深入访谈,分析其共同的行为特点,再归纳出主要的素质。对中小企业而言,模型不必过分追求精准,弹性可以大一些。在对素质进行定义时,正向行为不够充分的,可以加一些负向行为。
有了哪怕很初级的素质模型,就可以对管理者人选进行评估了。譬如,一个技术人员的行为特征是:很少主动与他人沟通,很少试图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很不愿意在公开场合发表个人意见,从未承担非正式群体的“领袖”,等等。对照素质模型,就可以推定此人不适合作为管理者培养。
二、管理者培养:实践
内部培养的核心是实践。在具备基本素质的前提下,实践是培养管理者的最好方式。只有在实践中,管理者才有机会面对生动的情境,应用管理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形形色色的管理问题。只有在实践中,管理者才有机会面对复杂的情境,发挥人际理解能力、组织理解能力、影响能力,协调、处理和发展内外部关系。实践就是学习,实践是管理者最好的老师,也是检阅、衡量和评估管理者素质的最好途径。
对技术人员作为管理者进行培养,应因人而异地制定培养计划。可以先从技术型项目经理做起,学习、体会如何整合资源达到项目目标,上级管理者给予指导、支持。相对有一些管理经验的技术人员,可以放到技术管理或职能部门工作一段时间,站在全局角度理解业务流程、管理政策;也可挂职到销售或服务部门,深刻体验市场压力、客户需求。上级管理者和人力资源部门应随时关注培养对象的表现,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定期进行素质评估。
三、管理者培养:MBA培训
MBA培训是管理者培养的有效方式。成为优秀管理者的必要条件是,掌握和应用管理知识与技能,而这较容易通过自学或教育培训习得。自从有了人类活动,管理就产生了;管理学则是工业革命发展的产物,在100年的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愈来愈趋于科学化;MBA是从美国发展起来的较成熟的一种教育培训体系,近10年来逐步引入中国,MBA毕业生以及MBA教育本身均获得了国内企业界的青睐。
美国高校MBA的主要特点是突破传统的单向讲授形式,采用案例教学,教师组织学员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双向交流,在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管理知识和技能,同时锻炼、培养学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另外,学员之间的关系冲突与管理,也有助于培养学员的人际能力和公关能力。
目前,国内企业一般采取这么几种MBA形式:选送培养对象脱产到国内外高校进行MBA教育;与高校联合开办“管理学院”或MBA班;请管理学教师到企业内做MBA培训;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MBA教育;等等。目的和愿望无非是培养管理者素质,提高管理水准。但是,企业更为明确、具体的目标是什么呢?MBA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码?这往往是企业所忽视的。
企业借助MBA教育提高管理者的管理知识,这是个现实可行的目标。但也要小心教师的质量,国内合格的管理师资肯定是有限的,因为中国在这方面积累的时间太短,而且做管理学研究的人基本上是学院派,绝大多数没有任何的企业实践经验。管理知识毕竟不同于管理学知识,管理知识强调有用性、有效性。当然,如果想学习管理学的理论知识,那应该没有问题。
企业欲借助MBA教育将一个技术人员培养成优秀的管理者,这样的目标恐怕难以实现。因为,管理知识和技能仅仅是成为优秀管理者的必要条件,拥有素质模型中所包括的权力动机、影响能力等,这才是构成充分条件的核心要素。而简单的MBA教育,显然很难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一个企业既然已经选择以MBA形式(MBA培训或远程教育)推动管理提升,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结合自身状况充分挖掘其价值。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客观估价MBA教育培训的作用,制定切实、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实施计划。素质是关键,实践是核心,学习是形式。
2. 以MBA课程为“引子”,在内部选取实际发生的案例,组织学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案例研讨,在研讨中理解知识。
3. 按照学习进度,有计划地组织学员将理论应用于企业实践,并不断检验实践的效果。鼓励学员间的沟通、交流和经验分享。
4. 按照学习进度和管理者培养计划,组织学员作为内部培训师承担起各门管理课程,结合企业实际和内部案例,开展“瀑布式”培训。
5. 结合企业推行某项管理政策和制度的契机,建立一个跨部门学员组成的项目组,边学习、边研讨、边实践,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学习与实践互动的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最容易收集到学员的素质行为信息,以便更好地
评估其是否胜任管理者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