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人是万物之灵,拥有着很丰富的思想感情。再活泼开朗的人也有伤心处;再多愁善感的人也有幸福时。幸福、伤心,这便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情感了。一个人在伤心时,需要别人默默地关心;在幸福时,需要他人与自己分享或予以祝福。这就是理解。能够理解自己的人,我们将他称之为“知己”。
纵观五千年来的华夏历史,细数中国历史上的伟人、圣人,他们的成名、成圣道路上,都需要许多人的不断理解。就从“至圣”孔子的故事说起吧。在尔虞我诈、烽火连天的春秋后期,“仁、义、礼、信”这一系列的思想已经不管用了,各国诸侯讲究的是弱肉强食——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在那样的礼崩乐坏的时代里,孔子作为一位破落贵族,作为一名士,没有选择与世同流合污,而是勇敢地承担起拯救社会的责任,奋笔疾书,握拳呐喊,周游于列国之间,奉劝各国诸侯奉行仁义,实施仁政,停息干戈,造福于民。显然没有诸侯会理睬他。那么是什么力量使他游荡于各国之间14年而不放弃呢?我想,除了对真理的信奉与追求之外,更多的是子路、子贡、颜回等一大批弟子的理解与支持。没有他们一路的理解和支持,就不会有孔子的成圣之路,就不会使他有“至圣先师”的美名。这种理解,是对一个人心灵的帮助,是对一个人精神上的支持。所以,才会有这么一句俗话:“理解万岁!”
著名的琴师伯牙也需要理解。虽然史无所载,但是,我们可以想象,生前应该是音乐会场场爆满。但是,当他听到樵子钟子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的感叹时,也会心头微微一震——“这个人真是我的知己呀!”钟子期的评价,不是简简单单对伯牙弹奏技术的肯定与称赞,更是两人心灵上的相通与理解。也难怪伯牙日后会在子期的坟前吟诵:“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更需要互相理解。我们不光需要别人的理解,也应该理解他们。在母亲做完家务后为她泡一杯茶;在父亲临睡前为他洗一次脚;在朋友伤心时与他说一会儿话……这些都是极好的理解。我们的理解会使他人心中涌起一阵暖流,得到一丝解脱,会使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更加和谐、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