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最新或2022(历届)年全国两会精神解读,全国两会精神传达提纲心得体会
全国两会精神及专家解读
《政府工作报告》十大核心数字
一、7.5%——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2011年,中国GDP逐季回落,比上年增长9.2%。此次报告提出的9项任务中,“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亦被排在首位。温家宝强调,GDP增长目标调低,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
二、4%——居民消费价格控制在4%左右。2011年,中国CPI在年中触顶后,开始步入下行通道,全年同比涨5.4%。报告指出,4%的目标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
三、900万——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这一数字与去年持平,不过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之际,能稳住就业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
四、50%——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温家宝要求,各类城市要更加注重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同时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
五、8000亿——中国最新或2022(历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代发地方债2500亿元。上述数据较2011年均出现回落。温家宝要求,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妥善处理存量债务,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
六、14%——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这一数据较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里16%的目标有所收窄,但高于广义货币过去一年里13.6%的实际增速。这体现最新或2022(历届)年货币政策将兼顾“稳增长”、“控物价”和“防风险”。
七、10%——报告中提到最新或2022(历届)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中国对外开放已进入新的阶段,进出口贸易、双向投资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
八、2.5——“PM2.5”首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短短半年间,“PM2.5”完成了从民间热词到官方标准的转变。温家宝强调,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换取经济增长。
九、700万——新开工700万套以上保障性住房。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正处于关键阶段。保障房建设的推进,既能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其带动的投资又能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十、1万2千亿——最新或2022(历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12287亿元。201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八连增”,连续5年超万亿斤。“三农”投入的持续增加,说明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依旧是中央政府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政府工作报告》十大亮点
亮点一:搞活流通、降低成本
严格执行蔬菜等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认真落实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社区平价菜店等的扶持政策,鼓励城市连锁超市、高校、大型企业、社区与农产品流通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对接,减少流通环节,增加零售网点,充分发挥流通主渠道作用。
亮点二:增加三农投入,加强三农建设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12287亿元,比上年增加1868亿元。要搞好灌区配套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加强农村水电路气以及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加快农村危房改造,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亮点三:监测(PM2.5),促进生态保护
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最新或2022(历届)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亮点四: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全国两会精神及专家解读
更加注重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合理引导人口流向,让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服务,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子女入园上学、住房租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逐步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让农民无论进城还是留乡,都能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亮点五:解决择校问题,加强校车安全管理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继续花大气力推动解决择校、入园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要因地制宜,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的关系。办好农村寄宿学校,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确保孩子们的人身安全。
亮点六;加强实体经济建设,鼓励以创新带动就业
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退役军人技能培训与就业安置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基层、中西部地区建设。加强职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对劳务派遣的规范管理,开展劳动关系争议排查,加强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亮点七: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覆盖面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强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加强社保服务能力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各类社保经办机构进行整合归并,有些服务可委托银行、商业保险机构代办。加快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
亮点八: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全面推开8类大病保障
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全面推开尿毒症等8类大病保障,将肺癌等12类大病纳入保障和救助试点范围。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亮点九: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抓紧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快建设城镇住房信息系统,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亮点十:理顺政府与公民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事业、收入分配等改革,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创新,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
国内部分权威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张平(国家发改委主任):
今年的物价形势具备稳定的有利条件,也面临挑战。有利条件包括粮食库存充裕,生猪、蔬菜生产稳定等。但由于一些大宗商品比如要进口的石油、铁矿石等的价格还在高位震荡,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继续稳定生产、增加供给,继续整顿流通秩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各种价格违法行为。
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规模是4026亿人民币,比去年增加了200亿。安排的重点和方向是:第一,保障性安居工程。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690亿。第二,“三农”建设,包括水利、农业农村的民生工程和设施建设等,这个应该是1400亿多一点。第三,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大体上是480多亿。第四,节能环保、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大体上也是480多亿。第五,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西部地区的一些重要基础设施,我们安排了240多亿。第六,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等,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体安排了290多亿。
贾康(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年度7.5%的增长目标是一个“规划目标”和“引导性目标”,不具备指令效力。今年把速度目标再降低一些,只提增长7.5%,也不排除实际运行的结果仍然可能达到8%或在8%以上,理论分析和大量的中外实证经验都表明,经济增长中的速度和效益(质量)是存在一定矛盾和此消彼长替代关系的。
易宪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政府工作报告下降GDP增长速度,就是要弱化GDP主义。通过这种弱化不仅能够改变地方政府的业绩考察方式,即地方政府业绩并非仅是GDP高低,而且要看GDP增长的质量。考察地方政府的GDP增长是不是民众能够分享,是不是对经济长期增长有利,或反之。在业绩GDP主义弱化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就得关注GDP增长质量而不数量。如果地方政府关注GDP增长之质量,那么其采取的经济政策及社会政策会更注重民生、更注意经济长期增长增长。因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下调GDP增长速度,对未来中国经济生活的影响决不可低估。
牛犁(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全国两会精神及专家解读
7.5%的“稳增长”目标意味着:一方面,国家不会采取类似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来临时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不会追求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更加重视增长的质量、重视结构调整。另一方面,也不会对糟糕的外部经济环境以及内部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掉以轻心。
4%的“稳物价”目标意味着:一方面,随着社会总供求关系的改善和调控政策的逐步见效,此轮我国通货膨胀的峰值在2011年7月已经出现,近来物价水平出现逐步回落态势,最新或2022(历届)年不再需要像上年那样“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到宏观调控的首要位置”。另一方面,此轮物价上涨具有温和性、长期性的特点,前期推动物价上涨的根源没有完全消除,不排除如果政策放松物价就会大幅反弹的可能。
王一鸣(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调结构必须有扶有控,这样才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当前中国经济面对的矛盾和问题,从深层次看,还是结构调整和转方式迟缓。目前经济增速放缓,这种潜在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产能过剩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对症下药,当前必须在稳增长的前提下,利用市场需求收缩、生产成本上升,倒逼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此外,我国的产业结构面临着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的巨大压力。需求方面,产业发展将面临长期的外需收缩;供给方面,人口结构老龄化加快、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在如此“两头受挤”的情况下,产业升级核心应当是价值链的升级。
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这些政策传递出政府有扶有控的信号,将对产业升级起到推动作用。区域协调发展应该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首要目标,不应盲目追求GDP增长,应该让经济发展更健康、更可持续。
姚景源(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7.5%是综合考虑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基础上作出的主动科学调整,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尚未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增长动力不足,继续下行的压力不减,对我国外需稳定增长产生较大影响。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在这种情况下,适度调整经济增速,有利于稳定和控制物价,有助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速度降低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任务减轻。将预期目标调低释放了强烈信号:现在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不再是速度问题,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问题,今年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调结构、转方式上。
当前,中国经济正从政策刺激型增长向自主增长回归,市场力量逐渐增强。同时,农业连续丰收,物价逐步趋稳,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外汇储备不断增长,宏观调控手段也日趋成熟,这些都是应对危机的重要基础,也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