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上海到底比深圳差在哪里?最新或2022(历届)

时间:01-16编辑:佚名 今日资讯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那是波澜不惊的黄浦江,那是大鹏飞翔的深圳湾,天水一线,天空正蓝。我不想论龙头所系,不想论天命垂青,我看到的中国经济未来,既需要有深圳这样的最佳创新者、无畏的开拓者,也需要上海这样的最可信赖的受托人和管理者。这是21世纪中国能力的最佳组合。若国运如此,天下谁惧!

来源:秦朔 深圳梦 (ID:SZeverything)

秦朔:上海到底比深圳差在哪里?

上海到底比深圳差在哪里?

“秦老师看过魏达志老师最近关于‘上海不是深圳对手、浦东也干不过前海’的文章吗?”8月8日在深圳南山科技园调研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时,有人问我。

没看过。但知道魏老师是复旦人,1982年本科毕业留校,两年后调入深圳,现在是广东省政府参事、深圳大学产业经济中心主任,前几年因呼吁“深圳直辖”名噪一时。

飞机晚点三个多小时。我在休息室仔细研读“上海不是深圳对手”,作为在上海读书和工作16年的新上海人,一边读,心理阴影一边扩大。

上海和深圳相比落后了?

魏达志的观点非常鲜明:从长远看,上海不是深圳的对手,这是由上海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上海的央企、地方国企、外资企业、民企比重为 1:1:1:1,而深圳90%都是民企和个体。创新动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最新或2022(历届)年,深圳GDP1.75万亿,香港1.79万亿,广州1.8万亿,新加坡1.83万亿,北京2.29万亿,上海2.49万亿。魏达志说,按这个基数,上海慢下来,深圳快起来,深圳赶上上海的时间大约是8-10年。再过10年,深圳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且是香港的一倍。“这个未来,你能想象到吗?”……

我并不同意魏文中的一些观点,但受其触动做了点研究后,方感深圳冲击波之强。上海对深圳很重视,但一般人还是认为深圳强在高新技术和一批明星企业,论综合实力和上海还差很多。

实际情况如何呢?

1、深圳经济总量20年后可以超过上海

2004年我从广州迁往上海时,上海的经济总量是深圳的两倍。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缩窄为1.5倍。如果深圳保持比上海增速快两个百分点的优势(去年快2.1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快1.9个百分点),预计2038年前后会超过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经济城市。

2、深圳人均经济指标早已超过上海,且上海难以追上

深圳是副省级城市,面积1997平方公里,最新或2022(历届)年常住人口1137.87万人。上海是直辖市,面积6340平方公里,最新或2022(历届)年常住人口2415万人。上海的面积是深圳的三倍多,人口是深圳的两倍多。深圳每平方公里产出的GDP和财政收入多年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一。最新或2022(历届)年深圳人均GDP是上海的1.5倍以上。上海到最新或2022(历届)年的目标之一是人均GDP15万元,深圳最新或2022(历届)年已达到15.8万元。考虑到深圳比上海增速快,从人均GDP来看,上海也许永远赶不上深圳了。

3、深圳的创新指标优于上海

到最新或2022(历届)年,上海的目标是万人发明专利达到40件,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5%,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这些目标低于深圳目前水平。深圳到最新或2022(历届)年这三方面的目标分别是:64件,4.25%和42%。最新或2022(历届)年深圳PCT专利申请量(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专利合作条约)13308件,连续12年居全国大城市之首,今年上半年PCT申请量更是达到9002件,占全国申请总量的51.8%。(注:深圳和上海对新兴产业的定义不完全相同,由此可能导致该项数据比较不够精准)

4、深圳的产业竞争力和企业家精神强于上海

最新或2022(历届)年上海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比深圳高10个百分点(71%对61%),主要高在金融上。但从产业竞争力角度,上海已落后不少。深圳过去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4%。今年上半年,上海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下降4.4%,深圳同比增长7.5%;第二产业增加值,上海下降3.3%,深圳增加7.3%;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增长0.7%,深圳增长12.1%。

以上数据来自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是政府口径。而政府报告中没有的一些指标,比如明星企业数量和经济的人格化代表——杰出企业家群体的数量,深圳可谓一浪接一浪,前浪依然向前,后浪滚滚又来,远超上海。袁庚精神、蛇口精神似乎是一种基因,在深圳代代相传。

……

综上,虽然上海在城市综合管理、文教卫体等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总量上仍有一定优势,但在决定经济持续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企业素质、人口年轻化等方面,上海都已落后。换言之,上海的优势更多是总量优势和存量优势,而深圳的优势更多是结构优势和增量优势。

在金融这一上海最重要的领域,由于金融政策由北京决定,金融资产的半壁江山也在北京,且金融市场的开放度还不足,所以上海的市场优势无法充分展现。这从外资法人银行的情况就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们注册地在上海,但开会都要去北京,以至有人抱怨“还不如注册在北京”。而在和互联网高度相关的新金融以及私募股权投资等更具活力的方面,上海已经很难说有领先优势了。

深圳领先的意义在哪里?

家在上海,户籍在上海,我当然希望上海好,不希望被超越。但站在大历史角度,我觉得深圳领先的意义或许更大——它证明了市场经济的力量。邓小平说,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特区特在哪里?就是破旧,就是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规则接轨,大胆图新。邓小平对中国的最后嘱托主要体现1992年南方谈话中,可以说,是深圳“一夜之城”的实践给了他对自己理论更充分的信心。在某种意义上,只要深圳不回头,中国就不会回头。中国市场经济因深圳而立,是深圳的成功探索,促使邓小平下决心让浦东开发开放,让整个上海和全中国都加入到市场经济的历史潮流中。

它证明了越新越好,越高越好。一个年轻的、有着更充分的内生动力和开放活力的城市,它能在几十年间超越中国100多年来不可动摇的经济中心,证明了创业创新的力量,自主自强的力量,不墨守陈规的力量。邓小平曾说:“要发展高新技术,越新越好,越高越好,越新越高,我们就高兴。”土地资源约束和成本压力倒逼深圳只能往上走,往高价值的创新方向走,这条路走通了,它是一条通衢大道。

它证明了新制度的力量和人的力量。很多人喜欢研究商帮,研究地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其潜台词是,某些地方、某些人不太适合搞市场经济,不太讲信用,不太愿意吃苦。深圳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它证明了市场经济的熔炉会接纳一切参与者,市场经济的舞台会为一切有梦想的人打开,不管你来自哪里都有机会成功。只要政府尊重市场,敬畏市场,服务市场,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以法为本,则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不会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走法治化、阳光化的服务型政府之路,就能激发起人民群众不可想象的力量。这就是新制度的力量,以及被新制度唤起的人的力量。给中国人一点阳光就能蓬勃生长,深圳证明给了全世界看。

为了中国的明天打好这两张牌

8月8日我在深圳南山调研的这家金融科技公司叫中兴飞贷,团队核心都是银行出来的,运用一套行之有效的风控系统帮助银行给小微企业和个人做贷款。我仔细了解了风控过程,觉得特别贴近市场,接地气。在上海,我也接触过一些西装笔挺、教育背景优越、融资量很大的类似机构,但因为太高大上、太洋了,在市场上反而缺乏战斗力。

上午9点半,我见到中兴飞贷的CEO,他说不好意思,本来董事长要来的,可是凌晨2点到4点他还在召集我们开电话会议,真的起不来。等到中饭后准备离开时,董事长从一个会议中出来送行,聊了一阵。我问,天天晚上这么弄吗?他说,这大半年因为要从线下切到线上,任务太重,基本上都这样。然后他说,我们夜里两三点、三四点结束时,看看对面那个大楼,也都亮着灯,那可是腾讯游戏公司。

《深商的精神》一书的作者老亨说,深圳就有这样一批“以创意为瑰宝”的人,和大上海相比,深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于能容纳新的人、新的想法,能容许新的商业基因不断加入。“上海更像一个资本王国,深圳更像一个人本主义的创意王国,只要你有真正好的创意,你就可以体验自我实现的快乐。深圳和上海很难说谁的定位更胜一筹,但深圳价值观正在成为上海价值观最强有力的挑战者。”老亨甚至认为,中国文明重心的南移趋势,已是昭然若揭。

我同意老亨对深商精神的总结,但站在整个中国的角度,我深信深圳的精神,上海的精神,一样弥足珍贵。

想到刘永行说,“在上海,我就像一条鱼游进了大海,无声无息,无人打扰。但当我需要金融资源时,很容易就能满足。”

想到马明哲说,“很享受在上海的生活,我喜欢在全世界的金融家到上海时,陪他们去一个有特色的小饭馆,一点不比香港差。”

想到有次和王石聊天,我说企业家都让深圳出了,上海就多为政治局输送官员吧。王石想都不想就回应:“上海的官员越多越好。”万科在全国各地有项目,房地产又是和最多的政府部门打交道的行业,哪里最规范,心里有数。

上周五在外滩17号,友邦保险所在地顶楼,我望着波光粼粼的江水和对面的陆家嘴,突然有一种感觉,中国近现代商业文明的火炬在上海点燃时,当时中国最多的创业传奇是在黄浦江畔展开的,中国人,外国人,都有。今天,当中国有了更多火炬去照亮整个商业的天空,上海不再那么显赫了。但是,伟大的基因从来只会变异而不会消失。今天,商业可能兴起于茫茫神州的很多地方,可能兴盛于具备制度与文化优势的一部分地方,但是,如果要找一个兴盛之后的放心之所,上海还是最佳选择吧。历史积淀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不会像经济指标那样易于被超越的。

所以一个地方的优势,从本质上说不是拷贝的结果,只能是发扬自身优势、同时勇于借鉴先进经验、不断创新的结果。

上海不是深圳,很多方面也做不了深圳,但上海可以借鉴深圳在一个更为充分的竞争环境中,那股敢想敢干、不怕失败的精气神,以及绝不小富即安、勇攀创新高峰的狠劲与自信。如果上海能把这种精神用于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必能不断带给中国惊喜。上海学深圳,不是比速度,而是要焕发一种更加进取、追求卓越的斗志,在自己擅长的方向,创造最佳服务体验,早日成为世界级城市。

同样,深圳学上海,也不是简单去制定500强落户的奖励政策,而是要在综合发展、协调发展、提升全面素质方面,更用心,更精进,补短板。

在中国,当下最需要的,是用一种更好的精神状态,做更好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竞争能激发动力,但合作更能创造价值。比如,复旦和交大能不能在深圳设立分校或研究院?深圳能不能乐见王牌企业加大总部职能向上海的转移力度?看似助人,实则助己,有为者当思之。

中国一线城市或许已经分出胜负

来源:真叫卢俊的地产观(ID:zhenjiaolujun)

中国有四个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到底哪个城市最好,哪个城市应该排在末尾好像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

对于评判一定有很多种维度的,从经济产值,从社会影响力,从城市群构成等等,但是我觉得,任何维度的评判,最后都不如人口流动这个维度来的更加客观。

人是这个地球上最智慧的生物,他们会为自己选择最好的生活状态,可能自己当初选择的时候都写不出理由,但是这些个体汇聚成一个大数据之后可能会说明一些问题。

这个数据国家统计局不一定有,但是大数据互联网公司会有。

我们先来看下结论:

秦朔:上海到底比深圳差在哪里?

这是百度检测到今年第一季度所有城市人口流动情况,我们发现,一线城市里,深圳人口吸纳能力是最强的,然后是北京、广州和上海。

这个数字去年最高的是北京,现在最新或2022(历届)年第一个季度变成了深圳,这是一个改变,也代表城市对于外来人口的态度,后面广州和上海的顺序没变,上海排在最末端,这个各位猜到了么?

但这个就是事实了么,我们来看另外一个维度的数据:

秦朔:上海到底比深圳差在哪里?

这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翼城市群的人口吸纳情况。

我们发现,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的人口吸纳能力反而是最强的,超过还有两个一线城市的珠三角,这一点是挺出乎我的意料。

可能反应了一个问题,对于上海来说,虽然单个城市的吸纳能力不是最强,但是他带动了周边城市的集体发展,成了为一个真正的城市群。

我们再来看具体的比例:

秦朔:上海到底比深圳差在哪里?

这是城市群里不同城市的流入人口占比,我们发现,上三角城市群里,这个灰色的比例是最大的,换句话来说,长三角是唯一一个城市群里没有绝对寡头垄断的地带。

而对于珠三角,毫无疑问被深圳广州+东莞垄断,而京津翼则更加明显,基本上可以称之为北京和他的邻居们。

所以毫无疑问,在城市群的发展模式上,长三角毫无疑问是相对比较健康和稳健的。

那么对于珠三角来说,有一张图或者可能说明一些问题:

秦朔:上海到底比深圳差在哪里?

这是春节前夕,人口流动的地方,颜色越深代表春节前人口流入的越多。

那么换一个角度来说,颜色越深,代表日常人口流出的越多。

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惊讶的现象,珠三角,广州、深圳甚至东莞城市的周边,颜色深的发红,所以换一句话来说,广州和深圳的新鲜劳动力,极度依赖周边城市的供应,很大程度上这两个城市的发展,从劳动力的角度来说需要周边城市的输血。

但是同样也代表,这两个城市的开放程度最大,愿意包容接受外来人口。

这个可能是深圳和广州的魅力所在。

那么对于北京而言,可能有一个数字可以代表他的定位:

秦朔:上海到底比深圳差在哪里?

这张是北上广深春节前夕人口流出者的目的地。

也和前一张图的观点非常类似,珠三角的人回家都是在广州深圳的周边,上海的人回去也集中在长三角。

但是我们看到红色,北京的人口流出前往的地方,幅度最大,横跨区域最广。

所以换一句话来说,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中心,那么这个中心是北京,这个不是来自数据支撑,而是人们心中的认同感,只有北京可以吸引到全国的人前往。

所以一定要给一线城市做一个胜负的话,我大概是这么几个观点:

深圳目前的整体社会更加开放和包容,所以某种程度上吸纳了最多的外来人口导入,我记得最新或2022(历届)年的第一名还是北京,在最新或2022(历届)年的第一季度就变成了深圳,你可以归结为楼市调控的因素,但是我更倾向于整个城市文化。

当然我们也需要承认,深圳就是一个移民城市,人口的波动在未来会越来越频繁,这也并不全是好事,说的通俗一点,一旦深圳的经济发生点问题,人口的溃散可能是瞬间发生的。

对于北京来说,还是全中国关注的焦点,但是我们也确实发现,京津翼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写到这里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雄安新区这个概念,但是我们也需要更多的谨慎,毕竟有个更好基础的天津也况且如此,雄安新区一定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而对于上海,应该是发展最均衡的城市,而且从经济带动上来看,也确实带动了周边城市的发展,所以这里我们也更加可以理解,为什么上海一限购周边城市就特别容易涨价,因为房价本来就连接着经济,而长三角的经济发展一直是紧密联系着的。

另外,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数据,关于一线城市里的人口流出数据:

秦朔:上海到底比深圳差在哪里?

我们发现,愿意离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人,他们都会去往一个城市:重庆。

可能某种程度上来说,重庆也在吸引着全国优秀的精英前往,所以对于这个城市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毕竟他们有3000万的人口基础,或许转型就在这一两年。

以上是一些大数据给我们呈现的一些观点,对于一线城市其实没有什么胜负,给到自己一个最好的选择,可能就是最正确的选择。

人是最聪明的一种生物,能够吸引到你,让你愿意远离家乡前往异地的,一定是各种因素权衡过的结果,而大数据的魅力把所有人的抉择都放在一个平面上来看,这就显示出不同城市的不同魅力。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