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在一个展厅内,专门摆放了各种金银器,有的上面还有铭文。其中一枚“出门税”银铤上,还写着“霸北街东”字样。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高淳文物专家濮阳康京说,“出门税”是南宋时期一种特殊的税,行商们携带大量货物,途经大大小小的关卡城门,就要缴纳出门税。而缴纳到一定数量,小吏们就将银两融在一起入库,而这种银铤上面就标注着“出门税”,且标明了重量和地名。 濮阳康京对现代快报记者说,这批银铤是首次对外展出,以前都放在库房里。有趣的是,高淳有句方言“不知道走到哪个霸北里了”,意思就是根本不知道走到哪里了。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发现,有一个银铤上面写着‘霸北街东’。后来我又考察了很多地方志,又跟杭州的专家确认了,原来‘霸北里’在南宋的临安城(今杭州)是一个中心,后来发展到有霸北街东、霸北街西……而在当时主要靠水路交通的状况下,高淳通往杭州是很方便的,高淳人便有了这句方言。” 衣唐朝贵族很注重形象 用呛人烫手的熨斗熨衣服 唐朝就已经有熨斗了。展厅中,展出了两把熨斗,一把是唐朝的,一把是清朝的。唐朝的熨斗有一个短短的把手,中间是一个大凹槽。 “唐朝的时候,贵族们对自己的形象比较讲究,衣服皱了,也开始用熨斗了。你看,这个熨斗,凹槽部分是放炭火的,加热后,放在衣服起皱的部位,压一压,就变平了。”王锡林说,唐朝时期,熨烫衣服是一件“苦差”,因为柄短,炭火没准还有烟,所以,要经得住烫,耐得住烟。而清朝的熨斗柄很长,用起来就相对方便一些。 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唐代熨斗的说明书上写着:1984年,从废品收购站征集。不仅是熨斗,还有战国时期的蚁鼻钱,宋代精美的“月宫镜”都是从废品收购站征集来。据了解,“文革”期间,不少文物被当做废铜烂铁,清理到了废品收购站。文革结束后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高淳文保所向各地废品收购站征集。高淳文物专家濮阳康京说,这里面,有不少文物都是他征集来的。 器2500年前的青铜剑 现在还能用来削铅笔 展厅拐角,展出的是一组青铜器,其中有国宝级青铜甬、青铜盆等,更多人被墙上的冷兵器吸引。这些冷兵器有弩机、戈,还有一组青铜剑。这一组青铜剑一共4把,从高到低排列。
最短的一把剑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剑上一点锈都没有,剑口看上去锋利得很。“这把剑曾经请专家来鉴定过,专家们认为非常珍贵,最关键的是,它很锋利,一截木头,轻轻一削就断了。像才浇铸好一样,锋利极了。”高淳博物馆馆长王锡林说。 这把剑为什么这么锋利?高淳文物专家濮阳康京说,这把剑是春秋时期的,距今约有2500年的历史,之所以这么锋利,和它当时的保存环境有关,“1979年,当时一个农民在石臼湖劳作,在淤泥里发现了这把剑,送过来的。 这把剑很锋利,现在都还可以用来削铅笔。”“它沉睡在淤泥里,而厚厚的淤泥隔离了氧气,这防止了青铜剑被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