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伙兵马俑坑内化妆兵马俑 兵马俑是什么做的

时间:01-14编辑:佚名 今日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秦俑彩绘技术也有许多独到之处。一般在彩绘之前对陶俑表面先进行处理。由于陶俑是没有釉的素陶,具有较多的毛细孔,表面不能滑润。而彩绘则要求毛细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涩。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陶俑在烧造之前表面似用极细的泥均匀涂抹,并加以压光,减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洁度,同时在陶俑烧造之后,似进行了化学物理处理。从陶俑陶片断面观察,也证明了陶俑烧造之前表面曾用细泥涂抹,有的部位不只涂抹一次,陶俑表面还涂有一层薄薄的类似以胶质的物质,表面涂胶减少了陶俑两者紧密地粘接起来,使之彩绘不易脱落。彩绘技法则是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颜面、手、脚面部分先用一层赭石打底,再绘一层白色,再绘一层粉红色,尽量使色调与人体肤色接近。而袍、短裤、鞋等处的彩绘则是采取平涂一种颜色,只是在衣袖与袖口、甲片与连甲带之间运用不同的色调作对比,更显示出甲衣的质感。有些胡须、眼眉的处理,则是用黑色绘成一道道细细的毛发。

  总之,彩绘工序复杂,手法多样,着色讲究,充分显示了彩绘的层次和质感,使雕塑与彩绘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其中有些彩绘技法为汉代所继承。陶俑、陶马彩绘严格模拟实物,但在色调的掌握上以暖色为主,很少使用冷色。红、蓝、绿等色调的使用,巧妙地表现出秦军威武。

  陶马工艺

  一、二、三号坑出土的陶马,有战车用的车马和骑兵用的鞍马两种,这些马的制作工艺过程是先把马的头、颈、躯干、四肢及尾、耳等分别制作后拼装粘合成为粗胎,再经过二次覆泥修饰、雕刻成型,阴干后入窑焙烧,最后彩绘,完成陶马的制作。

  陶马出土时,马头已从合缝处破裂,合缝面上残存着粘泥的遗迹,证明马头是用模具制成的。马头有宽、窄两种,各自作法不同。窄狭型的马头,合缝线位于马头的正中,左右两片大小相同。每片的内侧都有按压、锤打的凹窝,说明它们是用模具制作的,然后将两片粘接合在一起制成马头。所有的马均张口作嘶鸣状,马口的下颔是单独捏塑,并经舌和牙齿的刻划后,再粘接在马头下部的。宽博型的马头,是由五块泥片拼合粘接而成的,即左、右两侧的面颊各一片,马头的三片均系手塑。将上述五片拼合粘接在一起后,在内侧合缝线上一般都要覆泥进行加固。

  马头上的附件如马耳、飞鬃的大小、长短和厚薄都不一样,且上面留有用刀削刮、刻划的痕迹,说明这些附件都是单独捏制后再与马头连接的。陶马的颈部中空,体腔中空,从破裂的合缝看,这些都是由不同形状的泥片拼合而成的,而所有的泥片合缝处,都在内侧覆有一层硬泥,经过锤打使接茬牢固。陶马体腔内部遗留有成片的麻布纹和细绳纹,以及直径约5厘米的圆形锤窝,说明锤打时衬着麻布或麻绳的编织物。

  马腿和马尾也是单独用手工制成的。陶马的各个部件分别做好后,即进行拼装组合。其顺序是由腿到体腔,再接上颈、头、尾,从而组成马体的大型。每匹陶马重达245公斤,在拼装组合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支架的支撑才能防止马体变形。

  组合后的陶马还要对其外表进行一些细部修饰。躯干的外部涂一层细泥,经过打磨使表面光滑平整,显得马体肌肉丰满:在马胸部堆贴泥块,雕刻出凸块状胸肌;双肩处覆泥较厚,以显示肩胛的高大宽博;马的立鬃为高浮雕,上面用篦状工具划出细细的鬃毛。

骑兵的鞍马比车马的雕饰略为复杂,在马背上要堆泥雕出高浮雕的鞍桥、浅浮雕的鞍鞯,鞍上的流苏及肚带、锹等细部装饰,这些都是用减地法或贴泥条法雕成的。鞍上一排排鞍钉及细部的纹饰用阴线显示。由于运用了不同的雕刻技法,使鞍鞯造型十分逼真。陶马的四肢经过细致地刻削打磨,圆的地方溜圆有光泽,扁的地方棱角分明,皮肉、骨节的关系都表现得十分清楚。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