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人口的性别比对住房需求则存在双重影响。一方面,人口性别比失调所引起的“婚姻拥挤”现象会导致社会家庭数量少于性别比平衡时的家庭数量,全社会家庭数量的减少会进一步降低住房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人口结构中性别比例较高的一方会面临更大的购房压力。以中国为例,高达118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导致有儿子的家庭购房压力明显大于有女儿的家庭,“丈母娘推高房价”的现象在某些地区确实存在。据华人学者魏尚进估算,中国当前大约有30%的房价飙升背后可以用人口性别比失调进行解释。
住房需求的高低还与收入结构和人力资本有关。从收入角度来看,高收入人群、高收入地区的住房需求明显要高于低收入人群和低收入地区。据2010年美国的一项住房调查显示,81.7%的中位数收入以上的家庭购买了住房,而中位数收入以下的家庭购买住房的比例只有51.4%。住房市场不景气的地区往往意味着人力资本的下降和城市的衰落,人力资本整体水平较高且保持稳定的地区,其房价的波动幅度也会越小。如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以旧金山和洛杉矶为代表的“阳光地带”,其房价的跌幅要远远小于以底特律为代表的“冷冻地带”。
对于后发大国而言,城镇化的推进阶段和人口的空间流向成为住房市场的一个重要风向标。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城镇化率低于50%的时候,人口流动主要以农村进入城市为主阶段,所有城市的房价涨幅总体比较接近,只是在城镇化率接近50%时大城市的房价涨幅会稍快一些;当城镇化率超过50%的时候,人口流动主要以小城市进入大城市为主,大城市的住房市场景气指数明显优于中小城市;当城市人口超过70%后,城市主城区人口开始逐步向郊区迁移,大城市郊区的住房市场逐步兴起;在城市化进程接近饱和之时,郊区城市化与“大都市圈”时代来临,大城市郊区的房价表现将会显著优异。无论在哪个阶段,人口的流向最终决定了房地产的市场表现。我国东北地区最近几年出现的人口净流出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波及到了当地的住房市场。
几点政策建议
未来二十年将是中国人口结构及住房需求剧烈变动的时期,为了防止人口结构的周期性波动给住房市场带来大起大落的影响,我们认为,必须抓住历史契机加快推进住房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和相关人口政策的调整。
第一,适度调整生育政策稳定住房需求主体。在充分论证“单独两孩”政策实施效果的基础上,考虑全面放开两孩政策的可行性。从长期来看,人口生育率的增加可以有效防止人口结构的周期性波动给住房市场带来大起大落的影响。一方面,人口抚养比的增加可以增加当前的消费率、减少储蓄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中国住房需求的持续高涨;另一方面,出生率的增加可以有效增加未来住房市场的潜在需求主体,使得未来有比较稳定的成年人来接续房地产市场,避免需求主体的急剧减少引发的房价硬着陆。总体而言,单独两孩政策是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稳健均衡发展的,但就目前而言,单独两孩政策的力度和强度还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二,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改革开放以来,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大量有形和无形门槛,导致了大量流动人口选择在流入地工作而仍在流出地买房,造成了严重的职住分离和住房需求的空间失配问题。据调查数据显示,仅有0.9%的农民工实现了在务工城市购买住房的愿望,而大约有1/3以上的农民工选择在老家县城和乡镇买房。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可以将这一部分流动性的需求主体稳定下来。在部分条件具备的地区,可以尝试宅基地(房价 户型 二手房 租房)、房屋和土地使用权跨区域调配置换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