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两院院士”是对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统称。
2008年4月,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我国首个针对两院院士状况进行的调查报告--《2008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出炉。报告显示,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和最高、终身荣誉学术称号。两院院士从国内外最优秀的科学家中选出,每两年增选一次。科学院增选了12次,院士有1100多人。工程院共增选了9次,院士有780多人。其中外籍院士近百人。
考虑2009年新增院士、2010两院大会,此份资料陈旧。附资料两份(见后)。林深数树不敢贸然改动。
(备注:以下院士统计不含外籍院士)
中国工程院增选48位新院士 1位台湾科学家当选这48名“新科”院士包括一位台湾科学家,他是来自云林科技大学的杨永斌教授,2009年新当选成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至此,中国工程院已有台湾省籍院士3人,另两位分别是医学专家张心湜和陈肇隆教授,他们均为该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
清华新增院士校友12人,雄居全国高校首位
调查发现,2009年新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中,毕业于清华大学(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院士校友人数最多,有12人,遥遥领先于其他高校,雄居全国高校首位;课题组首席专家、厦门大学冯用军博士指出,此次增选后清华大学校友院士达到132人,与北京大学差距缩小至3人;其次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有6人,居第二;华中科技大学有5人,居第三;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各有4人,并列第四;吉林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各有3人,并列第五。
两院院士工资是多少: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根据国家现行规定,中科院院士享受的工作待遇(包括医疗保健、乘车等)相当于副部级。每月国家津贴为200元。
然而这些待遇在一些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面前就显得不那么特殊了。例如河南省明文规定,从2004年起,河南省省属单位院士年薪不低于20万元,省财政为院士每人补贴20万元配备工作用车,院士享受相当于副省级的医疗待遇,医疗费用实报实销并发给每位院士每月500元护理费用。广州人事局规定,给予在广州工作的两院院士每月津贴10000元。又如,山西省中北大学规定的引进院士待遇为,科研启动费200万元、安家费10万元、年薪20万元、来校后分配260平方米住房
院士们到底享受啥待遇
在机场走贵宾通道是最显示“院士身份”的事情
铁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并不介意“晒”出他的收入。
他1995年当选院士,当时每月的“院士津贴”是200元,几年后上调至每月1000元。迄今为止,1000元仍是全体两院院士享受的月度津贴标准。80岁以后的两院院士成为“资深院士”,不再拥有院士选举的投票权,但另外领取“资深院士津贴”,每年1万元。
王梦恕当选院士时,工作地点在河南省,按照省里的文件规定,他每个月还能领到500元的技术津贴,直到他离开当地。
目前,他的工资关系在中铁总公司,作为副总工程师,他的月薪不到两万元。此外他兼任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建了一个实验室,该校每月给他发放5000元的补贴。很多学校请他兼职,他同意了,但只让对方负担往返差旅支出,其他一概不要。
“我在整个院士里面,算是高的。”王梦恕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他向记者举了个例子,农业领域的一位院士,妻子早已去世,孩子又常年看病,家里十分寒酸。有记者去拜访,这位院士说,不要报道我的生活情况,否则让年轻人一看,院士都这么穷困,更不愿意学农业了。
王梦恕坦言,当选院士以后,很多人找上门来。只要他肯调到南方某个单位,所在省份每月会发给他一万元补贴。有人请他做项目顾问,一个项目报酬十几万元,他不敢去“顾问”。有个城市成立“院士办公室”,请他开会,他提了一点意见,该市官员掏出一个布袋子,说是他的“顾问费”,他估算里面“起码十万元”。但他拒绝了,“这不是整我吗”?
他觉得,确有个别院士表现很不好,使院士群体的形象受损,但社会上对院士的认识,“误解多于理解”。
“我觉得社会上对院士的误解很大。”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院士也对中国青年报记者感慨。
比如有传闻说,院士享受“副部级待遇”。周其凤指出,国家对院士是有优待,但绝对不是副部级待遇。政治上,院士能看到副部级官员的内部文件吗?生活上,院士享受不到副部级的住房标准,也没有专车接送。医疗上,国家会安排院士体检,但医院不会按照副部级待遇来为院士服务。副省长到医院去看病,跟院士能一样吗?
他能想到的优待之一是,凭借院士证,乘飞机时即使不买头等舱,仍可进入贵宾室候机。他认为,这体现了对知识分子的尊重,“这个过分吗?”
北京大学拥有众多院士,该校住宅小区有“院士楼”,院士的住房标准是140平方米。据周其凤介绍,北大前校长陈佳洱、许智宏院士以及他本人,都住在那里。北大院士也没配备专车,如果哪位院士需要帮助,学校会为他派车,但提出要求的院士实际很少。很多院士宁可打出租车。师生能够见到,陈佳洱院士在80岁以前,都是骑自行车出行。
而王梦恕所能想到、最能显示自己“院士身份”的事情,也是在机场走贵宾通道。但在他工作的铁路系统,就没有这个待遇。
他有时去北京交通大学,先坐地铁到西直门地铁站,再花5块钱坐个“黑三轮”。有次一个老师发现了,对他说,您是院士,这多危险啊!
54岁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院士,建议记者到著名数学家王元、杨乐院士家里去看看——看看他们的住房条件就知道,院士没有什么特殊待遇。袁亚湘当年求学时,王元、杨乐就已赫赫有名,但他们目前的生活条件,还不如一些年轻学者。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院士,也没有专车。
袁亚湘记得很清楚,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之前,研究员们的工资很低。要涨工资了,他这一代学者提出,希望每个月能涨1000元。而王元院士表示,我们涨1000太多了吧?涨800就够了。
袁亚湘感慨:“这些科学家多淳朴!”
他说,院士里面肯定有不合格分子,但是任何一个群体都会有害群之马,现在需要警惕,不要把院士群体妖魔化。
袁亚湘还认为,一些省份为了政绩,鼓励“引进”院士,“你来我们省,我可以给你个别墅”。在一些行业或地方,给院士副部级待遇、“少将待遇”。他认为,院士制度自身需要改革,但是要制止这类不合理现象,更需要管住的是那些部门,而不是院士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