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华裔女孩杨秀霞的祖父于二战时从广东来到加尔各答。“中国是一个对女孩来说很安全的地方。”她还对比了两国的城市,“孟买和新德里要几十年才能赶上上海和北京。”
印度第一大英文报纸《印度时报》的记者阿什温·阿迈德认为,中印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性,比如,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重视家庭关系、待客友好热情。不同之处是,中国人重经济,印度人更重感情。
虽然更多的是溢美之词,但随着记者和他们逐渐熟识,也听到些婉转的批评。音乐学院的舞蹈讲师茹什·卡拉告诉记者,中国经济上比印度发达,但论及文化的多样性,印度更成功。有些人对长城感到失望,印度《先锋》报的记者班迪坐在台阶上说,这里的长城不是她想看的,她想看古老的长城,“这里看上去也就10年的历史”。马可波尔说:“我更想参观中国古老的庙宇和古代建筑,但我看不到。中国的一切都是新的。”
故事1:巴姆巴尼:两次拒绝采访
具有学者气质的米奴·巴姆巴尼显然是个见过世面的女孩。记者采访这位轮椅女博士的过程颇有几分戏剧性。在北京时,记者听说团里有两位残疾人士,便打定主意要采访。当记者在首都机场见到她时,便冲了过去;谁知刚开口,就发现形势不妙。只见她眼圈通红,看来刚刚哭过。她一听是“记者”,立即厉声说:“我不想和媒体说话。”原来,当天上午游览故宫时,她错过了巴士。后来,她一人打车赶到了机场。完全不懂中文,又坐在轮椅上,一路的艰辛,从她的红眼圈里可知一二。
因为这次不识趣的经历,记者在上海便找机会弥补。浏览东方明珠塔时,正巧遇见她和几个印度女孩迎面而来,便举起相机问她是否愿意拍照。按照常理,她情绪已经恢复,况且记者已端好相机,即便出于礼貌,也应给个面子,但没想到她又一次拒绝了。
记者不想再讨没趣。不料,再次碰面时,她倒主动打招呼要拍照。她说刚才误以为是什么杂志的摄影师,所以才拒绝。此后再见面,她就很热情了。
巴姆巴尼在美国读的硕士,后来又获得英语文学博士。她说她去过美、英、日等国,中国完全可以和发达国家媲美。她还从残疾人的角度评论说,北京在中国城市中最友好,很多设施考虑到了他们的需要。
或许是因为记者陪她去南京路买书、购物的缘故,告别时,她很动情,眼圈又一次红了。
故事2:钟晓芳:中国是第一选择
和钟晓芳的交谈是在黄浦江里的游船上,听着她一口流利的南方普通话,记者几乎无法相信她是印度人。钟晓芳的老家在广东梅县,祖父那辈去的加尔各答。后来,爷爷又回到了老家,但晓芳的父母却留在了印度。钟晓芳小学上的是中文学校,现在MBA刚刚毕业,正在找工作。她说在中国这一路上,很多人都不相信她是老外。
晓芳的父亲做过皮革生意,现在改行开餐厅。她的姐姐在印度,哥哥3年前去了台湾读书。晓芳说,加尔各答有5000名华侨,不愿呆下去的老辈人多回到中国大陆,年轻人则选择台湾或加拿大。
这次印度青体部要选2名华侨女孩,通知到晓芳时,她很兴奋,很快把护照传真过去。这是她第一次回中国,“既是出国,又是回国。”
之前,她通过电视已经了解了中国的情况,但亲眼所见,又有不同感受。“中国污染少、很干净。在加尔各答我不穿白衣服,因为会变黄。而且在印度坐车,经常反胃。”
晓芳说她很遗憾没去有山有水的地方,不过,肯定还有下次。“我会在加尔各答工作两年,积累社会经验,然后出国,中国是第一选择。”
“我们要交好这个邻居”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国际部是“百名印度青年访华团”的中方接待单位。除地方青联的工作人员外,全国青联共出动了11名工作人员。在和代表团的接触中,他们对印度青年总体印象良好,认为他们主动、活泼、热情、好学、知识面广、开放、尊重民族文化。不过,他们大都很随便、没有时间观念,不如中国人有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