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或2022(历届)白山市过年吃什么,白山市鼠年过年民俗大全

时间:11-16编辑:佚名 节日习俗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在中华民族诸多节日中,最重要的当属过大年。然而,年是什么呢?民俗年节礼俗活动给人的答案是:年是一个沉甸甸的谷穗,年是一只怪兽;年是祖先的供品,年是神灵的享馔;年是姑娘的花,小伙的炮,老婆婆的年糕,老头子的毡帽;年是乡里人的土仪,城里人的馈赠,家里的团圆饭,社会的贺节酒。悠悠诸节惟年为大,所以又称过春节为过大年。年大,大到什么程度,大得你根本无法溜过去,于是有了“有钱无钱,回家过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叫花子也有三天年”等俗信,这既是民俗信仰,又是社会信念。

传统的过大年分“忙年”、“过年”两个阶段。进入腊月,人们都怀着急切的心情加快了迈向年的脚步。整个腊月、正月,如同一台连场戏,由腊月初八拉开序幕,初夕掀起高潮,到了正月初十落下帷幕。

进入腊月,田事告竣,农事已“闲”,但生活节奏并没有为此放慢。旧的一年要过去了,人们对保佑、赐福于他们的神祗、祖先要有一个交代,对一年来的往来账目要有一个结算,对亲戚、朋友、邻里要给以慰问,一年中的人际、人神、人鬼关系要给以总结,对来年也要有一个铺垫。除此之外,自家过年也是要紧的,衣服要换新,饮食要制作,供品要购置,喜庆的物品也要准备。所以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开始“忙年”,而“腊八”仿否是一阵锣鼓声,把“忙年”的序幕打开了。

腊八。腊月这个名字与自然季候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是于岁时之祭有关。古时,腊于蜡基本通用,是指冬季的祭神祭祖。因为这种祭祀活动在十二月举行,所以称十二月为腊月或蜡月。最初腊祭并无确定的日子,到了后梁时才确定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所以民间称腊日为“腊八”。

腊日的风俗传至现今只剩吃“腊八粥”。一般认为“腊八粥”与佛教有关,传说佛祖释迦摩尼成道前苦修六年,略无所获,自知一味苦行求不得妙法,于是在河中沐浴,并喝了牧女苏耶妲(意译“善生”)送的乳糜,即乳粥,恢复了体力,在毕钵罗树下悟道,打坐七七四十九天,到腊月初八终于成道,被世人称为“佛陀”(意思是“觉悟者”)。唐人李福有《腊八粥》诗曰:“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相渗入。用以供伊蒲,籍之作功德。”至于腊八粥的做法,各地不尽相同,无需一一介绍。

除了喝腊八粥外,年下还有许多事情,有人把它写成歌谣,我们不妨叫它“年节歌”: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写对子,(扫尘日)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烀猪肉,

二十七宰年鸡,(洗啾唧)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糊墙头,

三十晚上做一宿。

“二十三祭灶天”。年底前敬奉的诸神明中,最露脸的当然是灶神。关于灶神的来源,众说纷纭,但现在流行的是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所说的情形: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长得像个美女。他有一个名叫“卿忌”的夫人,还有六个都叫“察洽”的女儿和好几个天兵天将。他常在每月最末一天上天报告人们的罪行,根据罪行来折他们的阳寿。本来灶神只是掌管灶火,管理烟火饮食的,然而在传承过程中,灶神的权利逐渐扩大,时至今日,除掌管灶火外,主要是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成为玉帝在人间的全权监察御史。其职能如《敬灶全书所云》:“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到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把灶神的画像贴在灶上,画像一般都使木板彩印的,中间是穿着官服的灶王爷,身边是灶王奶奶,两边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联语。画像前还要摆供品,主要有供糖,也叫赤糖、餳糖,年糕、菜肴和酒,磕头作揖后,拿到灶口一边焚烧,一边祷告,简单的有“好话多说,不好少说”,“辛甘臭辣,灶君莫言”,复杂的则俨然一首完整歌谣:“粘糕堵你嘴,糖瓜粘你舌,今夜上天去,好话要多说。”祭灶有许多礼仪,除了送以外,还要迎,在元旦的五更迎灶神。

“二十四写对子”。对子指春联。贴春联不但是烘托节日气氛,也借以寄托美好的愿望。春联的前身称桃符,是用桃木板制成的,上面并不写字,而是画茶神、郁垒的画像,用意是驱鬼辟邪。传说五代后蜀之主孟昶于蜀亡前一年除夕自提桃符板于寝门,上写“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这应是最早的春联。纸制的春联是从明代才兴盛的。春联一般是腊月底才粘贴。由于旧社会识文断字的人少,所以一般人家买来纸在腊月二十四求人代写。春联除封门对还有斗方、帖子,一般都是红纸墨字或金银字。

另外,民间还有“二十四扫尘日”的节俗,要在这一天把房屋打扫粉刷干净,使之焕然一新。

“二十五做豆腐”。腊月二十五是做豆腐的日子,有用卤水点,经过挤压的大豆腐,有点过不经挤压的水豆腐,还有加入少量菜和佐料炒熟后叫小豆腐。豆腐是穷人的美味佳肴,有“贵人吃贵物,穷人吃豆腐”之说。

“二十六烀猪肉”。一进腊月门,有些人家就开始杀猪,杀猪这一天要请亲朋好友和左邻右居吃杀猪菜,。腊月二十六这天要烀猪肉把肉切成大块放上作料煮,煮好了捞出冻上,备正月里食用,猪肉的汤也用铁锅冻成坨,留着汆酸菜。北方人感觉肉只有煮着吃才最香,这是庄稼人一年劳作后的最大口福。每逢二十六这天,沁人心肺的的阵阵肉香,从千家万户飘溢出来。

“二十七宰年鸡”。这一天是杀鸡的日子,在二十六就把要杀的鸡单独关起来,二十七杀掉。杀鸡时还要祷告几句,什么“鸡呀鸡呀你别怪,你是阳间一道菜”。吃鸡时还有许多讲究,如男人不吃鸡头,吃鸡头怕官;女孩不吃鸡爪,吃鸡爪不会梳头;儿童不吃鸡屁股,吃了流口水。另外,三十和初一不吃鸡,因为鸡同“饥”同音,吃了要拉饥荒(欠债)。

另外,二十七还是洗浴日。洗浴在现在看来是一件最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在古代,洗浴大多都有祓除的信仰意义,都被作为一种禳灾消祸的巫术手段。同时,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看,由于旧时水设施以及生活习惯的影响,乡下人很难洗浴,少有的洗浴都被赋予了特定意义。年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洗浴更是必要的。清人赵怀玉《洗渊唧词》小序谓:“常俗:腊月二十七夜浴,谓洗啾唧,祓除之意也。”其词略谓:“岁即阑,洗啾唧。今夕何其?腊月二十七。。。。。。

“二十八把面发”。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东北这一天还要蒸豆包、年糕。女人们凑在一起,边包豆包边听老奶奶讲“瞎话(民间故事)”,其乐融融。

“二十九糊墙头”。一般人家在这天都要糊墙、糊棚。二十九还要贴年画,门画,剪贴一幅幅吉祥喜庆的窗花,给节日增添热闹、喜庆的气氛。据说窗花原本是辟邪驱祟的,驱瘟鬼的。

一元复始在除夕,过年是从除夕开始的。

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为独特、神秘的日子。这一夜的节俗活动实在太多,所蕴含的意蕴也太多了。在这短短的一夜之中,天上、人间、地下,人、鬼、神之间,似乎都发生了神秘而充满人情味的交流,而且是那样融洽,那样密切。

敬神。除夕俨然是诸神的大聚会,人间自然要设供。有实力的事先搭好了“神棚”,一般人家也要专门设“天地桌”,挂上百神聚会图,供品也比平常多得多,近似全供。接神时要鸣放鞭炮,焚香烧纸,顶礼膜拜。

祭祖。岁暮祭祖是信仰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进入腊月更加频繁,除夕更是集大成之夜。除夕的团圆不仅包括活着的家人,也包括死去的祖先,所以家家要设祖宗灵位,供家谱。吃饭时先要把祖宗席安设好,把祭祖的供品摆设好,每饭必供,吃饭前一家之主还要以酒“泼洒”,以祭祀先人。

年夜饭。如果问中国人的团圆节是哪一天,回答一般都是八月十五中秋节。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中秋毕竟不是最闲在、也最要紧的节日,所以家人外出不归是长见的、也容于情理。春节则不然,只要看看这些年铁路、公路、民航的春运情况就会有深刻的理解,你看南来北往,熙熙攘攘的人们如此行色匆匆,都是要赶在除夕前回家“过年”,因此,中国最大的团圆节应该是春节。当除夕夜彩灯高悬时,全家人都团坐在桌前,开始了“团圆”“守岁”的进程。当新一年的钟声响起时,城市乡村都沸腾起来了,璀璨的烟花,震耳欲聋的鞭炮把年推向了极致,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也在此时尽显风流。最有讲究的应是团圆饭,也叫年夜饭,代表吉祥如意的“年年有余(鱼)”、“红红火火(火锅)”、“圆圆满满(丸子)”、“甜甜蜜蜜(果羹)”、“搂钱耙子(猪手)”、“步步登高(年糕)”和六顺水饺是必不可少的。长辈要举杯祝愿家国平安、和谐;年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儿女要祝愿父母健康长寿;小辈的要向父祖行礼辞岁,老人要给孩子们压岁钱。就这样,人们在一起宽宽的辞别旧岁,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守岁。年夜饭之后,就进入了守岁。女主人端上“压岁盘”,里面装满水果、点心、蜜饯、果仁,供全家宵夜守岁。家人坐在一起,歀言细语,静待天明,这便是守岁,也叫坐年、熬年。这种习俗在唐代颇为流行,唐太宗李世民的《守岁》诗留下了“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的名句。守岁的含义说法很多,但普遍流行的是为来年精神旺盛,俗说熬过年的人,一年内不乏不困,劳作有劲,否则一年都“走魂”。

元旦。元旦是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自西历传入我国之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年则称春节。然而在此以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是“初始的日子”,是一年的第一天,也是大年初一。此外,元旦还有端日、岁朝、正日、正旦、新正等别称。另外,元旦也称“鸡日”,这正是古人对新正的一种朴实的认识。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三国魏董勋《问礼俗》中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为猪,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羊”,后人又加“八日为谷”。为何如此称呼,按道家的解释是“天地先生鸡,次狗、次猪、次羊、次牛次马,始生人”,以人为尊。元旦称鸡日,古人是以阴阳观念来解释的,鸡是阳物,元旦亦属阳,因此二者才联系起来的。中国儒教讲究“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大欲除“男女”外,唯有“饮食”重要,元旦的饮食含糊不得,除了年夜饭、更岁饺子,还要吃咬春萝卜。饮食之外,就节俗而言,最主要的当属拜年贺节了,无论官员百姓,初一都要各拜亲友,已成习俗。元旦作为新的一年开始,有关俗信也非常之多。比如:

善正月,恶五月。

正月忌空房,故新婚少妇不得在外留宿。

“正月不娶,腊月不订”。正月结婚不能白头到老。

正月如有亲友家讣告进门,要先将讣告撕破一角,以除晦气。

女子正月不做鞋,怕出邪事。

元旦日不扫地泼水,说能聚财。

大年初一到初五,不倒垃圾,说一年可聚财。

元旦出行遇尼姑和尚,一年百事不顺。

元旦煮饺子破了,忌说“破”,而要说“挣了”。

破五。 初二是“米娘娘生日”,家家这天要做米饭,这也是一年中煮饭的第一天。

初三这一天注重姻亲关系,女婿要给岳父拜年,称“走出三”,娘家要宴请女儿女婿。

初四仍处是春节狂欢的日子。但一些地方的风俗说这天灶王爷要查户口,忌出门。商铺要祭财神,为开业做准备。

初五是元旦以后的一个重要日子。初五也叫“破五”,意思是正月前几天诸多禁忌到初五可以破除了。初五的习俗活动主要是“送穷”,诸如“送五穷”、“送穷土”、“送穷灰”、“送穷媳妇”等。所谓“穷”,就是元旦以来积存下来的垃圾。初五对商家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传说正月初五是五路财神的生日,所以要格外的祭祀。

人日。人日也叫“人七(日)”、“人庆(日)”,传说造物主在正月初七造人。人日的主要节俗活动体现了重视人的意念。通常这天要吃面条,意味长远。旧时还有人日“薰天”之俗,即在庭院做剪饼,以烟火薰天。这种习俗的信仰基础是避瘟。还有一说“初七为火神生日,夜间必放花炮,是谓放烟火”。

祭星。正月初八并非令节,相传这天是诸星下届的日子,所以有祭星之俗。祭星也叫“迎顺星”、“接星”,出了一般人家要焚香礼拜外,寺院道观都要在这天设坛祭星,接受布施。除此有些地区祭星连带祈岁之俗,即在夜间点燃十二盏小油灯祭星,以祈岁。

十不动。初八以后,初九为玉皇大帝的生日,因此有“斋天”等活动。《清嘉录》云:“俗以七日为人日,八日为谷日,九日为天日,十日为地日。”玉皇大帝是中国民间神谱中地位最高的神明,所以人们祭祀的规格也相当高,曾有诗记述“七日为人八日谷,谁祈人寿谷丰登,惯闻九日朝天去,香市穹窿第一层”。初十是个“整日子”,俗信就多一些。相传这天是“石头生日”,又称“实日子”,有“十不动”之俗,即凡磨、碾、臼等石器均不能动。除此外,初十另一习信是老鼠娶亲,夜间要点灯,给老鼠照明,还要做点食品供老鼠婚事一用,希望老鼠不再为害于人。

正月初十以后,所有的节俗活动基本上与春节脱钩,进而于元宵节连缀起来。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