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当以学生自尊为先,体现人文关怀

时间:09-25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宽大醒目的会标上,赫然写着“××学校贫困学生资助仪式”;高高的主席台上,站着一排手捧资助金的孩子。众目睽睽之下,等候多时的各路记者,又是照相又是摄像,唯恐抢不到这一“珍贵”的画面。有些记者为了追求宣传效果,还会设计一些镜头,让捐助者和受助者在自己的“操控下”配合完成。

然而,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受助学生中,总有那么几个人不是始终低着头,就是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其实,类似这样的资助或救助活动并不鲜见。尤其在一些农村学校,每当争取到一些企业老板或单位对学生献爱心时,总要大张旗鼓地举办个隆重仪式,并请来媒体记者进行跟踪采访,将受助者的困难状况做出“原生态”报道,甚至还把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细节,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媒体上。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些学校认为不举办个仪式,感觉对不起献爱心者使然;另一方面,不乏有些救助企业希望通过“献爱心”,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影响。

岂不知,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得到关注和资助的同时,却因镜头让其窘境“一览无余”,让他们背负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有些甚至对捐赠者和媒体产生抗拒心理。

现在的帮困助学名目繁多,如金秋助学、阳光助学、爱心助学等,其目的无非是“一个都不能少”。但有些因要向社会公布受助名单,导致很多家庭困难的学生碍于面子,不愿意将自己的情况进行上报。青少年的自尊心比较强,很多学生心理也十分脆弱,生怕别人看不起。有些学生宁愿自己承担重负,也不愿意接受救助。在他们看来,有些“好心人”还经常会拿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做吸引大众的噱头,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从而导致他们排斥资助。

笔者认为,对困难学生施以资助原本是好事,但如果方式欠妥,就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当献爱心资助学生时,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体现人文关怀,要充分考虑到受助者的感受。笔者建议,在帮困助学时不仅要讲究方式方法,而且更要采取技巧。一是学校可不举办资助仪式,资助时可以采用直接减免学费或家访时资助的方式,更不要邀请媒体记者参与采访。二是相关企业采取提供勤工助学的方式,让学生做义工,并适当给予报酬,使他们觉得这是自己的劳动所得,保护他们的独立人格。三是一些爱心人士在确定资助对象后,可以通过银行直接转账的方式,将资助款转到贫困生提供的银行账户,避免他们在公众面前过多地暴露。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