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今年是
胜利80周年。
80年前那场艰辛而伟大的战略转移,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和千古不朽的史诗。那是绵延两万五千里的、由一个个脚印、一滴滴鲜血凝结起的精神长城。
80年后的今天,“长城”依然巍峨,它时时唤醒我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我们派出重走长征路特别报道组,沿着中央红军的足迹,重温80年前的艰苦卓绝,重拾历史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那些历史上仿佛不曾熄灭的火把,依然闪耀在曾经闪耀的地方,温暖并激励着一代代人。其实,这才是最具力量的教育——精神的传承。
得知红井边住着一位曾经和毛主席做邻居的老人家,江西瑞金市解放小学副校长熊敏带着学生去了三次。第三次,终于打开了老人的话匣子。
位于瑞金沙洲坝的红井,是当地的标志性景区。1933年9月,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带着几个战士挖土动工,带领村民挖出了一口水井。后来,村民们将这口井叫作“红井”,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刻着那句流传全国的话:“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吃水不忘挖井人》被编进了小学语文教材,影响了数代人。
从老人那里,学生们听到了苏区生活的许多细节。大家把这些故事整理出来,编辑成册。15年来,解放小学已经编纂了十几本这样的校本教材。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革命圣地瑞金,曾经孕育了中国最早的红色政权。如今,历史在这里依然鲜活,那一抹红色依然在代代传承。
红色记忆在“说话”
红色根据地时期的瑞金只有24万人,却有11.3万人参军支前。5万多人为革命捐躯,其中1万余人牺牲在长征途中,相当于每5个瑞金人就有1人为革命牺牲。正因为有这样激荡的历史,在瑞金,几乎每一座青山、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村庄,都与红色紧密相连。
瑞金市叶坪中心小学干事华丕懋因此有一个梦:让这些红色记忆“说话”,感动更多的人。
同样想让红色记忆“开口说话”的,还有熊敏。早在2001年,还是年轻教师的熊敏就想结合瑞金史,给孩子们上一节红色教育课。但备课时熊敏发现,现有史料较为宏观,并不适合小朋友。
熊敏的爷爷是一位走完长征的老红军。熊敏想起,小时候,奶奶一讲起爷爷长征时的故事,她就听得入迷。受此启发,熊敏开始寻找适合孩子们的长征故事。她联系党史资料馆、走访老红军,还发动同事、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把原来简单宏观的史料变成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15年过去,熊敏从一名普通教师成为学校副校长。孩子们每逢节假日就到红色景区做义务导游,这也成为解放小学的传统。
在瑞金的中小学,这样的情景处处可见。
位于瑞金四中校园里的谢家祠堂,曾是贺龙、郭沫若等人入党的地方,学校每年的开学第一课都在这里进行。新生们在此了解贺龙的生平,他们笔下的贺龙也被编入校本教材,成为重要一课。
如今,在瑞金,1万多件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与1万多名学生结成认护“对子”,每一件文物都有了新的“主人”;500多名“红色小导游”活跃在叶坪、沙洲坝等革命旧居旧址,充当义务导游,用自己的感悟讲述历史、宣传瑞金。
目睹这些年红色文化在瑞金校园里的生机勃发,从小就在瑞金长大的华丕懋说,自己心中的那个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红色教育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一座平地凸起的小山,高不过50米,方圆不足1000平方米。山中,怪石林立、古树成林,山的四面皆是悬崖峭壁。这就是被称为“长征第一山”的云石山。
1934年,陈发姑的丈夫朱吉薰就是从云石山出发,开始了长征。从此,陈发姑每天都盼着丈夫回来,这一等就是75载。2008年9月12日,她带着无尽的期盼和遗憾溘然长逝。
同样没回来的还有华屋村的17个青年。长征前夕,他们相约到村祠堂的后山,每人栽下一棵松树。如今,松木成林,英雄未归。
瑞金四中副校长廖水源经常为这样的故事感动:“长征这段历史虽已远去,但作为精神丰碑,它要深深地刻在每一名瑞金孩子的心中,经久相传。”
这是瑞金教育人的共识。为此,他们把课程现场化和活动课程化作为突破口。
课程现场化,让枯燥的德育,有了依据、有了活力;活动课程化,让松散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了目标、有了评价。
叶坪乡中心小学组织和联合全乡21所学校和教学点,每年组织“十个一”红色主题活动,如读一本红色故事书、制一份红色手抄报、出一期红色黑板报等。其中“每个一”,都有相应的社会实践课程或者少先队活动课做总结和支撑。
以讲一堂红色党课为例,当地老红军讲述革命故事后,每个班要组织主题课,由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按照教学目标,引导孩子们理解故事中的正能量,并结合现实对一些不良社会现象进行讨论。
在八一小学,已经坚持参与学校管理10年的朱德中队让大容量的学校井然有序;
在瑞金一中,“红色文化进校园”的德育特色,让学校成功申报为江西省德育特色发展试验首批试点学校,为以传统学科、素质教育为主的德育增添了一抹红色;
在瑞金中专,红色德育让多样化的生源变成了一批批技术过关、德育同样过硬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让红色教育从大水漫灌变成了精准滴灌。
“00后”的长征精神
今天的华屋村,已成为真正的“华屋”。
最新或2022(历届)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在各方的支持下,华屋人告别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每户人家都住进了255平方米的二层小洋楼。
“太爷爷、爷爷参加长征,坚持革命,终于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平年代,我虽然没有机会参加长征,但我也能用我的方式继承他们的选择。”站在红军祠前,烈士后代、黄沙小学学生华文添表达着自己的心愿。
这几年,金穗小学校长毛素莲发现,孩子们对长征的兴趣越来越浓了。有的孩子找来苏区使用的货币,有的拿来红军穿过的草鞋……毛素莲把每个孩子搜集的实物和撰写的体会做成一张张卡片,在学校走廊上进行展示。
2006年,八一小学成立朱德中队时,只有一个班的孩子参加;现在,朱德中队已成为全校孩子踊跃加入的集体组织。
新学期开学,钟巧梅终于如愿以偿成为朱德中队的中队长。她说:“我要和队友们一起到敬老院做义工,到社区去帮助有需要的人,这就是我们‘00后’的长征精神。”
82年前,云石山下,中央红军为着心中的信念,由此出发,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长征。
82年后,依然是云石山,络绎不绝的游人听着“小红军”讲述当年红军战士的感人故事。
云石山,这座普通的小山,把82年间数代人发生的故事凝练起来——红军、理想、信念、未来、初心……(采访:张显峰 张婷 徐光明 禹跃昆 甘甜 执笔:张婷 禹跃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