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辅出版离不开工匠精神

时间:01-11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制造业需要工匠精神,出版界、教育界也需要。工匠精神意味着对粗制滥造、“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责任”的摒弃,意味着对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精神的践行。

    近日,有市民发现,正在销售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材《大学英语新题型水平测试》下册(第二版)里面有错误80余处。包括语法错误、印刷错误等,也有原始素材出错。(《法制晚报》9月25日)

    去年,北京林业大学某教师“找茬”大学英语教材一事就引发广泛关注。该教师查阅100多本教材和资料,撰写了一份近30页的《大学英语教材质量分析报告》,指出了大学英语教材的很多问题。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图书中出现个别差错是难免的,但这不足以为以上英语教材中的差错开脱。且不说其中有一些低级错误,关键是差错太多,以至于出版社都无法自圆其说。“其中部分错误可以确认,库存书已停发,正在研究准备通知经销商下架”。出版社的回应证明了市民提出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

    熟悉出版的人都知道,我国对出版物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在图书质量方面,有专门的《出版管理条例》《图书出版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相关规定明确图书出版必须“三审三校”。其中,我国《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规定,“差错率不超过1/10000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差错率在5/10000以上的,出版单位必须自检查结果公布之日起30天内全部收回”。

    如此严格的流程和规定,也就决定了图书出版不应出现大量的差错。然而,问题还是出现了。分析原因,恐怕不外乎两点:一是图书主编以及编纂者没有尽到责任;二是出版社把控不严,致使不合格的教材教辅流入市场。除此之外,选用此套教材的高校也有责任,没有尽到对教材审核和把关的义务。

    教材图书的出版环环相扣,只要其中一方尽职尽责,有质量问题的教材就难以流入学生手中。而生产、采购等程序之所以全部瘫痪,恐怕还在于社会的浮躁之风,各种诱惑侵蚀了编撰者、出版社和高校。事实上,如今教材教辅市场存在着一些不良之风,如一些专家教授挂名出版图书,只拿利益,不管质量;一些出版社为了效益最大化,缩短出版流程,恶意压缩编校成本;一些高校选购教材教辅存在不透明,甚至利益输送的情况,等等。

    实际上,国家相关部门为规范教材教辅市场,保证图书质量动作频出。比如,《中学小学教科书出版资质审批管理办法》严格限制了出版社出版教材教辅的资质。《中小学教科书选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教科书编写出版发行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非正当竞争手段干预教科书选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每年都会对教辅出版物进行严格抽检。

    近些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尤其是伴随着文化单位的改制,整个行业更多地向发行量看齐,这导致了大量粗制滥造的教材教辅流入市场。改变这一切,需要相关部门严格监督和惩戒,更需要出版企业回归到自身的社会责任上来。

    如今,制造业需要工匠精神。其实,出版界、教育界也需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意味着对粗制滥造、“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责任”的摒弃,意味着对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精神的践行。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