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我们应该鼓励名校创建自己的品牌,获取社会的口碑,但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也应该实现对基础教育学校的评价机制多样化,避免名校集中。
开学伊始,有消息称某小学采取错时上课周末不休的授课方法,引发家长不满。而学校称此举的原因是旧校区校舍不足,而新校区尚未完建。
不可否认的是,城市飞速发展的当下,学生人数肯定是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实行二孩政策之后,未来这种情况可能越来越多。还应该看到,出现这种尴尬情况的学校毕竟是少数,这些学校生源激增的另一不能忽视的原因,就是其名校身份。
一方面,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但教育资源做到完全均衡并不容易,名校所拥有的软硬件条件不断吸引着家长目光,每个家长想尽办法让孩子进名校就读,“学区房”“借读生”这些凸显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社会现象因此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很多名校靠品牌形成虹吸效应,不断扩招扩建合并,集团化趋势正在形成。
从理论上来说,名校扩招合并,可以实现所谓的优势资源内部交流,让更多学生在名校品牌下获益,从而实现一定程度的教育资源均衡。但就现实来说,问题可能并非这么简单。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名校扩招扩建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步骤,它既要求学校从硬件上加大投入,规范合理建设,还要加强对优秀教师的培养,保持学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也就是说,扩招扩建必须建立在软硬件同步更新的基础之上。教育发展不能仅仅追求速度,学校管理者不单要把握好学校整体、长远的发展规划,更须把握好学校扩招扩建的节奏。
在软件上,很多名校为了尽快实现扩招扩建,匆忙录取年轻教师,不经系统培训就让其匆忙上马,最终导致借以立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被稀释,教学质量受到影响。还有些学校则是利用名校招牌和较高薪酬,将主要精力放在吸引外校优秀教师跳槽上来,从而放弃对年轻教师的培养。这种虹吸效应只会让“名校”更“名”,“弱校”更“弱”。在义务教育和小学初中多数实行按片招生的现实下,最终导致的只是名校招牌荫庇下的教育资源“伪均衡”。
从长远来看,小学初中名校过度合并集中,也并不见得是好事。实际上,很多所谓名校无非是单一评价机制下,应试成绩突出的教学单位。但在小学初中阶段,仅仅死盯教学成绩或许未必正确。学生在这一时期,正是拥有无限发展可能的关键时期,忽视学生个性、偏重发展共性是这一阶段教育最应避免的错误。教育者应该抓住这一时期特点,努力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决不能把高中唯分数论的教学沉疴前移。而名校合并集中之后,相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顶多产生更多的“应试能手”,这绝对不是健康长远的教育教学目标,实现不了多样化教育生态,也实现不了特色发展。
我们应该鼓励名校在教科研和管理方面多做努力,创建自己的品牌,获取社会的口碑,但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也应该实现对基础教育学校的评价机制多样化,避免名校集中,避免一校或者几校独大现象的产生,努力实现真正的教育均衡和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