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改革须破解三重三轻

时间:01-10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要发展学校美育就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而建立中央和地方的协同推进机制,就要致力于解决学校美育存在的“三重三轻”问题。    

  教育部日前与北京、江苏、福建、山东等8省(市)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旨在推动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构建上下联动、统筹整合、协同推进的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工作机制。

    最新或2022(历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要求加强美育综合改革,统筹学校美育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这次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签署备忘录,是对《意见》的具体落实。

    国家层面已经认识到学校美育存在的问题,包括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因此,要发展学校美育就必须针对现实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而建立中央和地方的协同推进机制,就要致力于解决学校美育存在的“三重三轻”问题。

    笔者以为,应该从上至下调整对学校办学的评价,不能再以升学率和学生的分数,评价一所学校办学的好坏。我国学校教育之所以存在重应试轻素养的问题,主要是受“唯分数论”的升学评价制度影响,与升学无紧密关系的科目被边缘化。一些地方和学校在配备教师时,最先满足的是所谓“主科”教师,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有没有老师无所谓——要么干脆不开,要么由其他科目老师“兼任”。这种情况,在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学校尤为突出。

    各级政府部门协同推进学校美育,必须转变目前功利的办学导向,对所有科目、课程平等对待。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要把美育的均衡发展作为考核地方政府的重要指标。当前,地方政府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具体表现在对学校美育的硬件建设投入不够。根据最新或2022(历届)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义务教育初中音乐器材配备达标学校比例为82.3%,美术器材配备达标学校比例为82.0%,而义务教育小学音乐器材配备达标学校比例只有67.9%,美术器材配备达标学校比例只有67.6%。与此同时,美育师资也严重不均衡,城市地区学校基本都会配备音乐、美术专业教师,而农村学校的艺术教师则十分匮乏。

    对于美育,不能采取知识教育模式,只关注学生的艺术技能,却忽视学生的艺术修养。近年来,中小学推进心理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经常存在知识化、技能化、概念化的问题,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知识、概念,却没有形成相应的意识和素养。原因在于,教育停留在形式与表面,教育方式还是单向灌输、说教方式,美育要避免出现同类的问题。美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审美,培养其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前不久,北京一位小学校长曾发文感慨,有的学生参加国际艺术比赛获奖,可在参观艺术馆、博物馆时却丝毫没有兴趣,这就是美育技能化的结果。

    美育技能化与教育功利化紧密相关,包括艺术特长生、艺考生的教育,也因追求加分和升学,而只关注能加分的艺术竞赛,以及校考、统考要考的艺术技能;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缺乏艺术修养,参加艺考的学生把艺考作为“曲线高考”的手段。这提醒我们,在推进美育时,不能只是开课教技能,而应该在学校里营造艺术氛围,包括应多邀请专业艺术团队到学校演出,并组建学生艺术团队。学生艺术团不应是为参加各类竞赛而组建,而是供每个学生自由选择参加,入选的学生可以没有任何艺术基础。从生活教育的角度看,艺术教育应该与艺术生活结合,学生在艺术氛围里,自然会受到熏陶。

    学生的美育仅靠学校教育是无法完成的。家长也要重视孩子的美育,比如多陪孩子看艺术演出、参观美术馆,而不是只顾着把孩子送去培训班。社区应该为美育提供场所和资源,向居民、学生开放。如此,才能让学生们徜徉在艺术的世界中,让美育无处不在。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