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分变味不能都怪学生

时间:01-17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为了挣够“创新学分”,拿驾照凑数,挽袖子献血,考一些根本用不到或对自身发展起不了多少作用的证书……一些大学生为了挣够“创新学分”用上了各种各样的手段。近日,《中国教育报》报道了湖北部分高校学生不为“创新”,只为“分”的现象。

    “创新学分”是学分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它包括创新课程学分和创新活动学分两部分,其初衷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大学生多参加学科竞赛、课外科技、科研活动以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毫无疑问,不为“创新”只为“分”的结果背离了创新学分的初衷,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难以发挥科学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甚至可能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为了顺利毕业,一些学生不得不努力挣够“创新学分”,去考更多无用的证,去参加各种形式化的公益活动。名为“创新学分”,意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上却落入了形式主义的窠臼,加剧了“考证热”“公益热”,这真是一个足够讽刺的事。

    “创新学分”变了味,不能都怪学生。出现这样的结果,根本原因还在于我国创新教育的滞后。创新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关键。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创新教育不够重视,创新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为了升学考试疲于奔命,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略。虽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各高校都加大了对创新教育的重视程度,但是由于我国创新教育起步较晚,投入不足,缺乏专业师资队伍等原因,目前创新教育还不尽如人意,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有限。在这样的背景下,希望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高质量地挣够“创新学分”,完成好创新实践活动的任务,未免有种“赶鸭子上架”的味道,变味也就在情理之中。

    另一方面,“创新学分”的制度设计不够科学,内容单一无法充分反映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特长和能力。学校在“创新学分”的认定上管理粗放,不够精细,给了学生偷懒的机会。献血、考驾证跟参加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等真正的创新活动比起来要容易很多,大部分学生自然就会选择最省心、最不费劲的挣学分方式,而不是那些真正能够提高自身的能力,却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的方式。

    应该认识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场持久战,不在一朝一夕。为学生设置一个量化的目标,要求学生必须修够多少“创新学分”,却无法在提高创新能力上提供更好的教育、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以及更广阔的平台,这样的“创新学分”有点急功近利,只能逼着学生为了挣到足够的分数而不择手段。这样的“创新学分”,也许能够达到学校的要求,可以作为创新教育光鲜亮丽的成绩,却好看不中用。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