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中的仲裁案折射舆情新趋势

时间:11-12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当前,微博、微信、网页新闻成为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的“三驾马车”,在此次“南海仲裁”舆情中,微信成为三架马车中的关键。  

    近一个时期,所谓的“南海仲裁案”引发舆论关注,并随着“非法无效裁决”的出台持续发酵。在此次事件中,微信舆论异常火爆,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报道、主动参与和主动互动等特点,折射出舆情发展的新趋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当前,微博、微信、网页新闻成为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的“三驾马车”,在此次“南海仲裁”舆情中微信成为三架马车中的关键。

    第一,善于整合微博和网页信息,使之“微信化”。在此次事件中,网页新闻依然保持了“海量背景”和“深度解析”的特点,将前因后果进行深入分析,方便PC端受众阅读。微博新闻则包罗万象、篇幅短小,文本结构灵活且采用文学化的表达技巧,有着独特的魅力,能够充分利用受众零碎时间传递信息和形成参与快感。而微信在形式上综合了多种媒介的特点,在内容上整合了网页、微博信息,并进行合理“改造”,形成具有微信特质的新闻产品:主题积极、信息庞杂、故事精彩。

    第二,善于引导极端化信息,使之“理性化”。南海仲裁引发“战否”争议,朋友圈中及时传播了许多正能量的微信产品,比如《“南海仲裁”后,中国的“朋友圈”也炸了》《所谓的南海仲裁案后,大国朋友圈是这样的》等,积极为移动舆论场注入正能量,把权威观点、社会热点和本地文化融入“微模式”中,增强了主流声音的吸引力、舆论引导的说服力,凝聚了发展的正能量,在移动舆论场中频频赢得好评。

    第三,善于形成人际交往话题,使之“生活化”。在此次事件中,微信新闻深刻地改变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结构形式,一条信息或话语从一个圈过滤流向另一个圈,在信息跨圈扩散的过程中,信息本身与话语主体的距离越来越远,从而使得附着在信息背后的身份权威被层层消解,而信息本身的价值却在不断“跨圈”中被凸显出来,使基于话题内容价值的人际交往更加平等,尤其是人与人之间在生活场域中再次相逢时,微信场域中的话题就会自然而然在生活场域中弥合,促进了社会融合的进一步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事件中,微信圈里传播的信息,既有官方媒体发送的主流信息,又有自媒体世界中自发形成的舆论信息和市场媒体或广告公司自由推送的泛娱乐解读。同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是,许多微信信息中掺杂了境外媒体的言论,而且普通受众发表信息援引外媒观点的倾向明显。在主流媒体、民间自媒体、境外媒体和市场媒体四类媒体的信息供给对流中,四个舆论场清晰可见。

    相关部门急需将“南海仲裁案”等类似事件纳入“季节性舆情”进行舆论引导,因为舆论是社会和时势的晴雨表,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公开表露,是实现社会调控的制约力量。互联网舆情的发展比较复杂,但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很多舆情具有“季节性”,比如,1月份、2月份的春运、火车票黄牛问题、出租问题以及讨薪、最长寒假等话题,会大量出现;5月旅游季节性舆情会大量出现,各大景区、导游、旅游部门成为关注热点;6月教育舆情爆发较多,高考移民、高考作文、录取公平等成为热门话题。“季节性舆情”是舆情的一种类型,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反复发生相同或相近的事件,形成十分类似的话题或危机,而这些话题和危机都是可以提前预判的。本次“南海仲裁案”事件舆情,从最新或2022(历届)年开始已经在互联网世界中出现零星的言语信息,随着“仲裁闹剧”的不断升级而扩大。无独有偶,其实在每一次某些邻国搅动相关事端时,网络世界里都会发生相同的舆情。因此,通过对季节性舆情特点和规律的专门研究和形成管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人们正确意识的形成,从而构建起一个完善的舆情研判机制。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