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采用了山东农大副教授骆洪义研发的“基质加营养液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后,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景屋村村民种植的大棚西红柿丰收了,两季亩产达到4万斤。“我们这里的土地是典型的盐碱地,很难种植蔬菜。用了骆老师的技术,大量盐碱地被利用起来了,农民每亩地每年至少可以多收入近2万元。”景屋村农业合作社社长刘景文说。
以服务“三农”为“扶贫”追求,山东农大启动“科技大篷车”活动,组织专家教授1000多人次,行程10万多公里,为偏远山区1000多个村推广科技,使25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
“第一书记”激活湖区“第一生产力”
“五年,四批,十二位第一书记;五通,十有,富了六个村带动两个镇。”这是东平县县委书记赵德建对山东农大从最新或2022(历届)年开始派往该县戴庙镇、接山镇任职的“第一书记”工作情况的评价。
东平县坐落在东平湖畔,是黄河下游唯一的蓄滞洪区,经济基础薄弱,最新或2022(历届)年之前农民人均年收入不到6000元。近年来,山东农大每年都派出业务骨干,到湖区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
走进接山镇尹山庄村小尾寒羊养殖户丁法科家里,主人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俺家去年10月份领了6只母羊,已经产仔两只,每只能卖600多元……要比过去收入多一倍。”
在山东农大教授王建民指导下,村里采取了“送母还羔”的滚动扶贫模式,贫困户交纳一定押金并签订养羊合同后,村里便“送”一只母羊,待母羊产仔后,贫困户需“还”一只母羊羔,之后押金则原数返还,此前的母羊和剩下的羊羔便归养殖贫困户所有。
像这样由“授鱼”变为“授渔”的扶贫项目还有很多。山东农大先后有针对性地送来种植、养殖等先进技术,专家们设计的杜泊肉羊、优良绿化树种等推广示范课题,使每村每年增收近40万元。
在革命老区探索实施“3+”扶贫模式
去年12月,日照市的“圣谷山”红韵红茶在第十一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被评为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骆驼”奖,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山东农大教授张丽霞的指导。
日照是山东的茶叶主产区,但因为植被覆盖率低等问题,茶园生态化建设存在不足,制约了茶叶的品质提升。张丽霞在多次调研之后,提出了改善茶树生长中温度、湿度、光照以及防虫等技术措施。目前,该市茶园面积达22万亩,投产茶园亩均鲜叶收入8000元左右,是全国均价的3倍。
从2010年开始,山东农大根据日照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启动了科技提升“121工程”,与当地政府合作将大学技术创新、地方技术推广、农业生产经营“三个主体”连为一体,通过构筑“专家+农技人员+生产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快速通道,使农业科技力量围绕产业需求协同工作。
上述做法是该校“3+”扶贫模式的一个侧面。日照市委扶贫办常务副主任梁锋培介绍,首批对接的50个项目基本覆盖了革命老区的传统特色产业,已经使老区5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为新农村建设培训“永久牌”人才
最新或2022(历届)年隆冬时节,窗外寒气袭人,而山东农大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室里春意正浓,来自山东各地的100名农民正在参加一场为期一周的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据该院院长亓乐秋介绍,这是山东农大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开展10年来已经累计培训2万余人。
山东农大在扶贫工作中积极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为新农村建设大力培养留得下、用得上的“永久牌”人才。
泰安市赤鳞鱼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李昌说起培训,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我搞赤鳞鱼养殖很多年了,规模始终做不大,培训让我想到了搞合作社,不仅是我,周围很多人也能一起受益。”
2007年以来,山东农大累计开展农业科技、农村干部和农民创业培训350多期,培训人数超过5万人,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带领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