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暑期实践缘何成色不足

时间:01-16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参加‘三下乡’活动既是做公益,也能学到好多。但有时候遇到一些老伯老姨来问诊,我们不懂,就觉得很无力。”王枫是广东医科大学大三学生,不久前刚结束“三下乡”之行,谈及其中的遗憾,她言语中透露着些许无奈。

    作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至今已实施近20个年头,在推进素质教育和大学生全面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落实情况和长效机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普遍面临的。

    专业知识储备不够、经验不足、前期准备不充分,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大短板。汕头大学教师肖亮恩曾连续3年带队并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在他看来,短期调研获取的数据有一定效用,但样本量显然不足,“大多没有进行充分的思考和研究”。

    学生能力不足、准备不充分的现象也暴露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机制的欠缺。中国农业大学团委副书记韩保峰认为,学生能力不足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其中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前期学校组织培训和指导老师指点来减弱甚至避免。“这是个系统性的工作,把住入口关比较重要。”韩保峰说。

    “实践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也同样重要,对实践要进行总体规划和指导,还要对实践目标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的不足。”华北电力大学团委书记王集令说。

    但在现实中,指导老师作用的发挥往往参差不齐。南京大学的小梁在大一暑期曾参加一项社会调查,“指导老师没起多少作用,前期一直没联系过,最后跟他说了选题,聊了论文就通过了。”小梁说。

    “指导老师的作用很重要,他们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学校的激励机制不完善。”韩保峰说。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评价上。“有些高分实践团队可能并没有做什么扎实的实践调研,实践了两三天,玩了七八天,但是后期案头工作特别到位,一样能拿高分!”就读于北京某高校的小柯抱怨说。在他看来,学校对实践成果的评价主要依据文书报告和答辩情况,而非实践的实际实施情况。

    有收获,但含金量不高,过程不规范,让更多大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面前慢下了脚步。

    “找一个有趣的课题不容易,学校要求也不高,大家‘能水则水’,积极性自然高不起来。”北京理工大学学生黄俊鹏坦言。

    韩保峰认为,社会实践随着时间一直在变化,当下学生对实践的目标不应设得太高,要回归本质,即“使学生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现在农村不差大学生带来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这个过程来学以致用,同时变得更有人文性。”韩保峰说。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