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青岛胶州一中高考生常升报考陕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志愿被篡改事件,经由舆论的持续关注,在有关各方努力下,终于有了向好的结果。近日,陕西师范大学已将录取通知书寄到考生手中。
“错位的人生终复原”“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这是网络社交平台对这起事件解决方案的主流评价。确实,在山东省本科常规录取工作业已结束的时段,一名因高考志愿被篡改而落榜的考生重获入学机会,殊为不易。我们不能否认招录机制在补救方面的弹性与温情,以及这种补救彰显的对公平正义的诉求。
事实上,这一表征着公平的结局,并不是一开始就在某种修正机制的轨道上有序运行的结果,被篡改志愿的常升经历了精神上的苦闷与绝望,身体上的奔波与劳累,乃至于事件在就读的高中传得沸沸扬扬,也不曾看到有效的补救路径。直到这一事件进入公共舆论的视野,并且持续发酵,才迎来一个较为明亮的转机。从过程上看,这一高考志愿被篡改的案例最终得以纠正,却曾经带有某种不确定性。
近年来,中高考志愿被同学、老师篡改的事件时有发生。去年,山西考生贾某高招志愿被篡改,最终无缘心仪的大学;今年,贵州考生杨某高考志愿被招生学校偷填……应该承认,大多篡改他人高考志愿的行为,都带有某种主观故意甚至恶意,受害者往往损失惨重。因此,篡改志愿的悲剧应该走出“特事特办”的纾解渠道,在制度性救济层面做某些修补。
在技术防范方面,目前很多地方仅凭考生号、密码等就可以登录志愿填报系统,安全系数并不高。相较于一些商业网站在防范恶意登录方面多有手机验证码或者电子信箱验证,志愿填报这一涉及千万考生重大利益的事,技术防范有待升级。而在程序方面,很多地方已经舍去了纸质志愿档案,出于便捷考虑全部改成了网上填报。其实,与网报志愿相匹配提交一份考生本人签字的纸质志愿或者网报志愿截图,从而给志愿被篡改的考生一个复议、申诉的机会,在某些时候是有必要的。譬如常升事件中,如果不是篡改者迫于压力主动承认篡改事实,会不会演变成无解的“罗生门”也未可知。
通过启动补救性程序让“错位的人生终复原”固然可喜,一定程度上也给纠正志愿被篡改事件提供了范本。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能够使未来的考生们完全免除志愿被篡改的恐惧,以及避免类似悲剧再次上演。只有对篡改志愿提高技术性防范措施,并且对志愿被篡改者提供制度性救济渠道,才能消除考生这方面的恐惧和不法者的冒险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