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核心,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人才和创新人才,是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促进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事业的长足发展,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寻求公平与效率间的平衡点始终任重道远。
问题百态的实验班
福州某大学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开设“教改综合班”,前两年集中强化数理、计算机和英语基础, 需共修125学分,参与其中的学生四年学习量很可能达到250学分。
北京大学曾举办以学习量加法为基本哲学的“文理科实验班”,培养出的创造性人才比例与正常班级相比并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北大在反思后迅速停止了学习量加法实验,开始元培计划的探索,其人才培养哲学基础转向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建设跨学科专业。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许多高校在学生入学时根据学生高考成绩或大一学习成绩选拔考试成绩优秀学生(因材)进入试验班或者英才教育机构(英才学院),按照专门强化的教学计划选择优秀教师为学生授课(施教),总体上符合因材施教的传统教育观念。
实验班另一流行做法是对选拔出来的学生实行“本硕博贯通”的八年一贯制培养方案,这种长期的贯通方案不但难以回答“钱学森之问”,甚至可能直接消灭当下潜在的“钱学森”。
钱学森本科专业是国立交通大学的“铁路工程”,硕士期间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飞机制造,博士期间却因为对同学自主设计的火箭实验突发兴趣而调整研究方向。如果国立交通大学在“铁路工程”专业以八年本硕博贯通方案把钱学森固定在这个专业,钱学森是否还会有之后独特的际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多所高校参加教育部“拔尖计划”,意图以每年生均10万元的追加成本打造未来基础研究领域的精英,参与高校大都采取因材施教的办学逻辑,财务甚至规定不允许非选定的学生使用“拔尖计划”经费。那么选定准则要如何公平公正评判?
马云不仅没有上过一流大学,而且连小学、中学都是不入流的学校,两次高考均与大学失之交臂,最终在第三次因英语专业招生指标未满被杭州师范学院破格升入外语本科专业。虽未出自名门贵校,但其成就却胜于高考状元。这种“以分取材”的旧思维必然忽视了广大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他们在生命中必然的变化和发展。
我们需要把机会给予更多学生,允许他们自我选择。于是,“荣誉学士学位”制度呼之而出。
“荣誉学士学位”补短板
荣誉学士学位制度起源于英国,其在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实施中,采用综合考试形式,促进学生跨越学科和单一课程界限进行思考、学习和创造,打破了学分制;同时,学生按照荣誉学士学位考试成绩排名予以分等,避免因过分追求精确知识而在认识上陷入范式陷阱失去创造性;此外,对荣誉学士学位还进行等级划分,等级人数有着严格比例控制,学校将学生最终成绩在全社会公布。
两百年的惯例和制度形成了“学生没有学期课程考试也不会懈怠”的连续逻辑链条。
荣誉学士学位制度后期被许多英联邦国家借鉴和发展。
澳大利亚的高校邀请排名前5%-10%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加读一年,一年学习包括高强度研究训练、小班研讨课和高水准毕业论文。“邀请”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加坡国立大学三等荣誉学位的“三等”近乎“贬损”。近期,该校将其名称修改为荣誉学位,避免了某些等级的学生因为一次考试而被社会形成“刻板印象”,这是新加坡超越因材施教的进步,也是英国荣誉学士学位制度的进步,
在大众化背景下,荣誉学士学位制度在美国本科教育中也有所丰富和发展。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荣誉学士学位的学生需要选择荣誉课程,荣誉学士学位评定主要依据学生四年学术表现、荣誉课程学分及科学研究方面的论文要求等。
引鉴创新促改革
“荣誉学士学位”的本质是开放的,是学生自我选择完成的系统挑战,与因材施教形成了强烈反差。其通过挑战高难度课程、本科生科学研究、跨学科和综合思维的综合考试、日常成绩要求四项教育因素,将被动听课转变为在质疑中批评,在批评中找到新的理解和方向,成为创新人才教育和培养新方案。
汲取国际经验,为国内大学设计“荣誉学士学位”方案,将新的教育元素融入本科生教育过程以形成对广泛学生的系统挑战,又未尝不可?
设定目标。激发学生学习高难度挑战性课程、参与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新活动、跨越单一课程的知识界限综合思考。
构建挑战性课程。各院系自行定义荣誉课程,课程将在成绩单上以“H”(Honor)前缀标示;教务处和通识教育委员会定义通识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为荣誉课程,特点是小班研讨课、高难度和更大阅读量。申请荣誉学士学位的学生在前7个学期应完成超过30学分荣誉课程,总绩点应在全学院60%之前。
寻求创新研究。申请学生参与本科生科学研究项目并获得学分;或者作为第一作者参与挑战杯获得校级二等奖以上奖项。
锻炼综合思维。每年春季4月中旬,申请荣誉学士学位的学生向院系申请,经初步审查合格后在5月参加综合毕业考试。综合毕业考试命题小组由跨学科教师组成,建议人数7人,其中需要邀请2名其他院系教师参与小组命题。题目包含前沿性科研题目、无单一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题目。例如,化学学院命题小组建议邀请物理学和生命科学领域教师参加;历史系命题小组建议邀请社会学领域和经济学领域教师参加。
确定综合评定。院系给不超过全院前15%的学生授予一等荣誉学士学位,后15%授予二等荣誉学士学位,综合评定细则由院系学位委员会制订。
制作标识。毕业典礼上校长为荣誉学士学位获得者授予证书并合影;成绩单中加注标示:荣誉学士学位及等级;学位证书加注荣誉学士学位及其等级标识,或发放专门证书;学校网站公布荣誉学士学位获得者名单和等级等。
荣誉学士学位方案将会在更大范围助力创新人才成长,克服教师选拔和少数人参与的痼疾,为更多学生提供丰沃的、有挑战的成长土壤!
但是,从微观角度看,荣誉学士学位制度虽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但与目前“优秀毕业生”制度存有矛盾,还需要高校启动系统反思与改革。荣誉学士学位政策需要学校系统研究,特别需要“荣誉学士学位”教师委员会在现行体制下研究配套政策并评估进展。从宏观角度看,我国学位法中有荣誉博士学位条款但没有荣誉学士学位条款。法不禁止,应当允许各高校先行探索,未来可以修订学位法,将荣誉学士学位概念加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