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肋变硬 乡村校才能逆袭

时间:11-16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随着城区民办学校的迅速崛起,乡村孩子大量涌入城区读书,乡村教师也陆续流动到城区任教。面对生源和师资流失的双重压力,乡村学校将何去何从?对此,很多校长茫然无措。其实,在此教育生态下,乡村学校更应该顺应时代需求,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并非所有的城区民办学校都是优质的,有的学校师资参差不齐,教学常规缺乏监管,学情分析并不到位。为什么很多家长宁可多花钱,也要把孩子送入城区民办学校呢?从家长的角度来说,这些学校是全托式的,孩子入学后,一周或两周放假一次,条件好的学校还会接送孩子到家门口,家长完全可以放心去工作。尽管一些家长也会对孩子学习生活的状况存有疑虑,但是为了挣钱,为了谋生,这似乎是最佳选择。持这种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因此民办学校也就越办越火。如果乡村学校也能解决学生的食宿问题,家长或许要就近选择学校,即使中午在学校吃一顿饭,家长也愿意,毕竟对多数家长而言,把十岁左右的孩子送到几十里之外的陌生城镇,彼此分离一周或两周,也很不舍。

    再就是,乡村学校的校长要改变传统的办学理念,将考试作为考核学生的唯一途径。对于学生而言,学校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积极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如语文、地理、科学、历史、美术、数学等学科,都可择机在校外上课,而村史、方言民谣等教学,则可以通过走访当地老人完成。从身边的知识学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事实上,越是拼考试成绩,学生对学习越没有兴趣,对学校越没有好感。拼成绩意味着考什么教什么,意味着学生课业负担的增加,而孩子们的真正需求则被束之高阁,学生在这样的学校里自然会感到压抑。因此,乡村学校的校长要改变传统的办学理念,不要再单纯拼考试成绩,而是要想办法开齐开足课程,满足学生的多种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并且对学校产生归属感。育人为本,这不仅是学校求生存谋发展的要求,更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教师流失和学科教师不全,让乡村校长常常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与城镇相比,乡村学校本来就是教育的“洼地”,如果在教师工资待遇上,乡村学校能够总体高于城区民办学校,那么乡村教师岗位就会多少更具有吸引力一些,而工资待遇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岗位的尊严。当然,要留住教师的心,更要靠全校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任何一所好学校,教师都是愿意为了立德树人而不懈努力、主动付出的,也都是在专业发展上有追求的。针对学科教师不全的问题,学校则可以拓宽视野。虽然目前乡村学校师资力量欠缺,音体美师资尤为匮乏,师资老龄化严重,但教师中爱好广泛者、特长鲜明者也不乏其数,可以尝试多所学校师资共享,教师走校教学,形成一个区域性的课程教师资源体系,统一调度,尽力满足各所学校的课程需要。还可以融合社会教育资源,聘请校外人员到学校上课。当然,这并不是单靠学校一己之力就能够实现的,因为这些举措会涉及校际合作、资金支出、制度完善等问题,需要依靠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来统一协调工作。

    单凭学校自身的力量,很难实现乡村教育大面积逆袭,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在其中起到有效的统筹规划作用。我相信,只要教育者们从实际出发,及时转变思路,从问题入手,化被动为主动,就一定能使乡村学校走进“柳暗花明”之境。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