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事业亦须不忘初心

时间:11-16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7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巴黎启动《中法大学影像志》。今年,亦为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回顾过往风雨历程,党的无数先辈,克服重重险阻,远渡里昂中法大学,接受启蒙,探寻革命真理,为解救民族和国家于苦难而抗争。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时代仍然在给予留学生群体殷殷期许。——编者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习近平总书记与全党全国人民共勉。回溯到1919年3月14日,毛泽东生平首度抵沪,只为欢送新民学会的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虽言勤工俭学,实为踏上革命征程。今年7月1日,中共诞辰纪念日,刘延东副总理在巴黎启动《中法大学影像志》。拍摄这部纪录片,于所有留学人员与留学工作者而言,即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为师夷长技而建校

    就在中共一大召开之际,远在巴黎,1921年7月8日,中法大学协会成功注册,并举行《里昂大学与中国大学联合会协定》《中法大学协会章程》和《里昂中法大学组织条例》签署仪式,里昂中法大学宣告成立。首批新生于9月25日入学,11名是留法勤工俭学生。127名远渡重洋而来的学子,由首任校长吴稚晖亲率,8月21日从上海坐船出发。10月10日,这所我国史上在海外开设的第一家高等教育机构正式开学。

    因孙中山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深受法国大革命以及法国启蒙思想的濡染,1912年4月,时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与晚清重臣李鸿藻之子李石曾以及社会贤达吴玉章、吴稚晖等在京发起留法俭学会,提倡“苦学”,由“输世界文明于国内”而“改良社会”,并在政府拨给的顺天高等学堂旧址开办留法预备学校。1915年6月,以“勤以做工,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为宗旨,蔡元培与李石曾又发起成立勤工俭学会。

    以位于京郊西山碧云寺的法文预备学校(1916年在方巾巷建校)为基石,以法国教育体制为蓝本,“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材,沟通中西文化”为办学宗旨,中法大学于1920年在京创建,意在“使欧、美潮流,平均输灌”,与世界大学“共联声气”,并作“世外之交往”。蔡元培与李石曾分别担纲首任校长和首任董事长。里昂中法大学为海外部。

    里昂中法大学的校务由中法大学协会负责,按对等原则,校董会职位如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均由中法共同执掌(除财务长由法方单方担任外)。从建校到1927年,该校办学经费主要由法国政府、北京政府和广东政府提供,之后完全由1925年4月28日在北京设立的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负责拨付,终止于1946年。校舍位于富尔维耶尔山丘上的旧兵营圣-伊雷内城堡,里昂市政府象征性收取一个法郎的租金。该校既无自设课程,亦不列系科,更无师资。在此注册的中国学生入里昂大学完成学业。

    为俭以求学而斗争

    1919至1920年间,先后有20批1700多人赴法勤工俭学,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蔡和森、向警予、李富春、李维汉、李立三、赵世炎、王若飞、蔡畅和刘伯坚。这些皆为刚刚接受“五四”洗礼的热血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不啻为一个开辟海外战场的良机。

    第一场战斗是争取“吃饭权、工作权、求学权”运动。1921年2月28日,因世界经济危机而失去生活来源的留法勤工俭学生在巴黎集会抗议,北洋政府最终不得不拨款以维持学生最低生活所需,并放弃执行“遣送回国”的指令。同年6月,北洋政府特使赴巴黎与法国政府密谈借款以购军火,并以全国印花税、验契税和滇渝铁路的修筑权为抵押。义愤填膺的勤工俭学生在周恩来等领导下展开声势浩大的“拒款运动”,历时2个月,成功制止这场阴谋。此次运动被誉为发生在法国的“五四”运动,对留学生则可谓灭顶之灾,留法中国青年监护会从9月15日起停止发放“维持费”。

    战后欧洲陷入经济危机,勤工俭学生难以谋生,“维持费”停发则雪上加霜,约1/3学生无以为生。于是,勤工俭学生求学心切,纷纷指责里昂中法大学“与中国数十年来,派官费种种特殊待遇之贵族教育,如出一辙,为特殊阶级造成特殊势力”,呼吁其“适合于勤工俭学之需要,而完成其为平民的教育”。吴稚晖断然拒绝,视勤工俭学生“既无作工之能,又乏勤工之态”,进而放言,该校“不是栖留所,不是大蔽天下寒士的广厦万间”。

    1921年9月,各地勤工俭学生联合委员会以谈判、游行、占校等方式奋起抗争,掀起轰轰烈烈的“争回里大”运动。9月20日,百人“先发队”从各地齐向里昂中法大学挺进。22日遭军警缉捕。10月13日,包括蔡和森、李立三和陈毅在内的104名勤工俭学生被遣送回国。

    为革命征途而出发

    直至1950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停办中法大学,在里昂中法大学注册的中国学生共473名,其中131人获博士学位,60人获工程师文凭,知名校友有常书鸿、郑大章、汪德耀、范秉哲、朱洗、罗大纲、戴望舒、沈炼之、王临乙和李治华。通过下属的四大学院,即服尔德(伏尔泰)学院、孔德学院、居礼(居里)学院和陆谟克学院,北平中法大学共培养人才569名。在最后一任校长李书华眼中,中法大学乃“中法文化交流最重要的中心”。

    然而,中法大学的历史功绩绝非仅限于此。“争回里大”运动虽以失败告终,但滞留法国的周恩来、赵世炎、刘伯坚和李维汉等猛然觉醒,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即“少共”(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即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1923年2月)以及机关刊物《赤光》和《少年》遂先后在法国诞生。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所言,邓小平由此“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了70多年。”

    该校彪炳史册,恰恰在于留法勤工俭学生的为民主而战、为正义而战、为理想而战的革命情怀。最新或2022(历届)年春,习近平总书记为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首次访法,首站即拜谒该校旧址并为该校历史博物馆揭幕,面对陈毅当年的考勤登记表,睹物思人,思绪万千。

    毛泽东当年之所以专程来沪送别,就因为这场出发是为革命征途而出发,为救国救民而出发,为探寻真理而出发。唯有铭记中法大学光辉足迹,不忘初心,留学人员方可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殷殷期许,“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自己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之上”。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