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精神闪亮超级工地

时间:01-11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6月29日,全长达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成功合龙。在大桥的建设工地上,活跃着上百名长沙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其中不乏管理中坚,包括管理单位的副局长和工程总监、监理单位的总监和副总监等。而且据不完全统计,有3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或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6人获得省级五一劳动奖章。

    为什么一所高校的毕业生会在这项超级工程中集体闪光?长沙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付宏渊给出了答案:“交通、水利是学校的优势专业。学校的人才培养,也彰显出颇具行业特色的‘铺路石精神’‘工匠精神’和‘拓荒精神’。”

    精神之一:甘做工程“铺路石”

    【现场故事】伶仃洋上的600平方米“苦战”

    伶仃洋上,快艇翻着浪花,壮观的港珠澳大桥蜿蜒伸向远方。

    两年前,大桥桥墩还是一个个施工平台。每完成一个墩台需要三四个月,这100多天,技术人员和工人们的吃喝拉撒全部在这600平方米的“孤岛”上解决。

    长沙理工大学2008届毕业生唐维,担任江海直达船航道通航孔桥工段长。从主墩进入施工以来,人们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大家称他为“拼命三郎”。

    海上施工受天气影响较大,为了进度不被耽误,唐维每天睡眠时间常常不到3个小时,昼夜连续奋战,事事亲力亲为。有时候工人忙不过来,他就拿上工具和工人一起干。浇筑第一根桩基的时候,恰逢暴雨天气,唐维带领工人在现场守了40多个小时,全身湿透,虽然房间就在100米外,但他始终没有离开现场去换衣服。

    唐维说:“上大学时,学校就教育我们要甘当‘铺路石’。没有吃苦奉献的精神,是干不好工程的。”

    在大桥工地,无论是毕业近20年、已是“建桥功臣”的老将,还是刚刚毕业、担当技术骨干的新兵,在他们身上处处可寻“铺路石”的印记。

    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放弃令人羡慕的仕途,为的就是实现“做一个大工程的梦想”;张怡戈已在西人工岛上连续工作5年;负责现场生产调度管理的王刚,刚结婚就被派往项目部,在海上一干就是两个月……

    学校连线:

    长沙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付宏渊:“铺路石精神”是学校的办学精神与育人精神,核心就在于寓卓越于平凡中的守正与力行。在60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大力弘扬脚踏实地、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乐于奉献的思想作风,把广大学生培育成有信念、能担当、讲实干、重和合、勇进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精神之二:把精确作为一种习惯

    【现场故事】8万吨管节不留一条裂缝

    在牛头岛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沉管预制场所,工人正在巨大的生产线上忙碌。沉管每个管节竖起来相当于60层楼房高,截面相当于一个网球场大小,重量比辽宁号航空母舰还重1.5万吨。33根管子经过13公里海上运输并安装到海底,对接起来,就形成了一条约6公里长的双向六车道海底隧道。

    这些近8万吨的大家伙,在流水线上制作完成后要转移到浅坞,再从浅坞横移至深坞,再进行系泊降水等一系列工序,浮运出坞过程中还需启闭1.3万吨的沉箱坞门。整个过程不能出现一点细节失误,难度之大,犹如大象在钢丝上跳芭蕾。

    不仅如此,沉管数百个接头在海底要做到滴水不漏,才能保证车辆安全通行120年。因此,在生产中,不仅需要极高的技术,还需要极为严格规范的操作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张文森,2005年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正是管节预制厂总工。他牵头组建“沉管技术梯队”,引导大家在生产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钻研每一项施工技术,攻克每一道难关。

    首批沉管预制完成后,前来参观的人都惊叹:这么大体积的混凝土,一条裂缝都看不到,怎么做到的?

    张文森只是笑着说:“只要下决心认真做,就能够消灭裂缝。”

    “精准、精确、精致,这是我们的习惯。”1995届毕业生、大桥管理局工程管理部部长李江自豪地说,这样的校友还有很多。比如,拥有10余项专利的桥面铺装标项目常务副经理徐永刚,喜欢寻找问题并善于解决问题的土建工程项目副经理李斌,把资金安全做到极致的大桥管理局融资财务部副部长蔡晓波……

    学校连线:

    长沙理工大学校长赖明勇:近年来,我们以“工匠精神”理念塑造人才,立足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翻转课堂研讨式教学、校企联合培养等培养模式,不但使学生具备创新思维与科学思想,而且具备专业实践能力与工匠情怀。

    精神之三:做逢山开路的拓荒者

    【现场故事】大海深处攻破世界级难题

    港珠澳大桥,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技术最先进的跨海大桥,其中像外海高精度打桩、超长灌注桩施工、超大体积墩台安装等,均是世界级技术难题。

    面对这些难题,长沙理工大学2004届毕业生、中交一航局二公局联合体桥梁工程CB03标项目部常务副经理孙建波一头扎进学习与研究中,每天学习时间15个小时以上。

    最新或2022(历届)年底,项目部成立了以孙建波名字命名的孙建波劳模创新工作室。几年来,孙建波创新工作室突破了一项又一项世界级技术难题。截至目前,这个工作室的31项成果已通过实质审查,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实用新型专利。

    钢管桩沉桩是工程施工的关键工序之一。用来打钢管桩的钢护筒直径2米、长78.2米、重105吨,但打桩精度要求平面误差不得超过5厘米。这在风急浪大的伶仃洋上施工,难度无疑更高。

    面对这一难题,孙建波先后对预固定平台导向架沉桩精确定位、移动导向架沉桩精确定位和沉桩精确定位测量系统3项技术进行革新,最大限度保证了打桩精确性,为工程顺利迈出第一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建设这样的大桥,在国内外都没有经验,创新是唯一出路。”孙建波说。

    其实,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前期工作开始,长沙理工大学的校友们就是攻坚克难的拓荒者。大桥管理局工程总监张劲文,连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第十届中国公路青年科技奖。他提出用流水线的作业方式,按照大型化、工厂化、预制化、装配化的设计施工理念,建成了全球第一条钢结构板单元自动化示范生产线。

    学校连线:

    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谈传生:我们把敢闯敢干、开拓创新、励志创业的拓荒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特质,将其融入工程专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使毕业生能安心扎根基层,自愿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最艰苦的地方,勇做逢山开路、铺线架桥的建设先锋与开路人。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