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材料 当好师幼互动的中间人

时间:01-11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无论是在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情境,还是在教师发起的师幼互动情境中,我们看到教师的观念都有提升,能做到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实现了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转变。同时,在具体的师幼互动情境中,教师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倾听幼儿的想法,分析幼儿的需求,进而给予适宜的应答。

    然而,随着实践研究的深入,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例如,很多时候并没有师幼直接互动,而是幼儿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实现与教师的间接互动;教师则是通过对幼儿与环境和材料互动情况的观察,为幼儿提供一定的支持。

    因此,进入“十二五”阶段,我们选取了区域活动作为研究背景,进一步拓展研究思路,从研究环境、材料及教师指导三个层面综合考虑师幼互动的适宜性,对师幼互动中教师应答策略的研究也就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级目标”引领下的师幼互动观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引导幼儿实现教师预先设定的目标或者达到教师想要的结果,而忽视了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导致幼儿五花八门的想法被否定、个性化表达被磨灭,这与我们主体性教育的思想完全背离。

    为了帮助教师转变“教本位”教育观念,引导教师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关注幼儿的个性化表达,关注幼儿的长远发展,我们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级目标”的设定——一级目标是“长远目标”,是我们的教育最终要达成的目标,即幼儿能自主、快乐、全面且富有个性地发展;二级目标是“中期目标”,是一段时间内所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即本领域及本年龄段所要达成的目标;三级目标是“近期目标”,是当前活动所要到达的具体目标,即一次活动中要实现的最基本的目标。

    “三级目标”的思想同样适用于师幼互动。一方面,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中,要着眼于互动对幼儿的长远影响,而不是一次互动的结果;另一方面,教师要拓展思路,将师幼互动放在更大的背景下去思考,关注环境和材料对幼儿的影响,进而采取更加有效的支持策略。这里的支持策略除了直接的应答,还包括对环境和材料的调整,以隐性的师幼互动支持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

    选取区域活动作为研究背景,一是因为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空间最大,二是幼儿更多地是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来实现发展,三是无论环境还是材料,都是经过教师的精心分析、创设或利用多种方式提供的,能反映出教师的教育观和儿童观。

    幼儿主要是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实现与教师的间接互动。互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观察与欣赏。在新环境中,幼儿会通过观察和欣赏获取环境中的隐形信息:环境和材料的种类等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愿望,色彩等要素能带来审美和艺术熏陶,环境和材料的布局、排列也能带给幼儿安全感和归属感。

    探索与利用。在观察和欣赏的基础上,幼儿会对感兴趣的环境和材料探索或利用。这时,环境和材料对幼儿发展的意义表现在:环境中的标识可以指引幼儿正确取放材料,使幼儿获得秩序感;丰富的材料可以支持幼儿探索和尝试,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情绪上的愉悦感;能引发幼儿与同伴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从而促进幼儿语言、动作、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丰富与创设。当幼儿对熟悉的环境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后,就会用自己的智慧去丰富和美化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会获得进一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综上所述,环境和材料作为幼儿发展的媒介,对幼儿的主动学习起到了关键的支持作用,幼儿正是在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过程中,获得动作、语言、社会性、科学、艺术等全方面的发展。

    借助环境、材料与幼儿间接互动

    教师通过对幼儿操作和探索过程的观察,进一步了解幼儿的需求,进而提供适宜的支持。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借助环境和材料实现与幼儿的间接互动呢?

    区域精神环境氛围的营造。其核心是让幼儿体验到安全、快乐和自信。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如下三种营造区域精神氛围的策略——和幼儿一起参观环境,询问幼儿的感受;和幼儿讨论环境的创设,询问幼儿的想法;支持幼儿在不同的区域环境中进行自主游戏体验,并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区域场地和布局设计。首先要注意场地布局的幼儿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其次要注意布局的闭合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做到区域之间实现互动,再其次要注意区域设置的同质性与互补性相结合,最后要合理、充分利用空间,让每一处环境都有意义。

    区域墙面布置。墙面布置(或称墙饰)的意义是丰富幼儿已有经验,引发新经验。例如,我园教室中区域墙面布置的种类大致有:规则常规类、作品展示类、指示说明类、问题解决类、范例样本类、记录进程类。为了让墙饰更好地发挥隐性教育价值,在墙面布置上,要整洁、美观,更要引发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要体现幼儿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师的教育过程;要有教师的主导,更要有幼儿的参与;要有结果的展示,更要有过程的呈现;要生动丰富,也要允许墙面“留白”。

    材料的投放一定是有目的、有计划的,适合并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

    材料的种类。第一,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目标提供最适宜的材料。第二,依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材料。第三,善用低结构材料,材料要具有挑战性、探索性,让每个区域都有挑战和学习,有思维参与,能专注于游戏,能“玩起来”,达到主动学习的状态。第四,提供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最好是幼儿生活中接触得到的材料。

    材料的数量。材料要多样且充足,能满足3-5名幼儿同时游戏的需要。而且材料要分阶段投放,不宜一次投放太多,要视幼儿的活动情况循序渐进地丰富和调整活动区材料。

    材料的摆放。游戏材料的摆放要方便幼儿取放、操作。“存储方式有利于儿童完成‘发现-使用-归还’这一过程。”很多时候,一些玩具经常无人问津,不是玩具本身不吸引孩子,而是不方便孩子取放。

    材料的标志。使用幼儿看得懂的标志,或者让幼儿自己设计标志。幼儿之所以乱放玩具,除了没有形成物归原处的习惯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玩具柜上缺少幼儿能读得懂的标志,或者是标志不够清晰。

    通常,我们认为的区域环境或者区域中材料的核心价值都是成人赋予的,但我们的教育最终目的不是让幼儿按照成人的意愿去游戏,而是让幼儿玩自己的游戏,借助区域环境去实现自己的游戏意图。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