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只有走出过度迷信甚至神化名校的认知误区,更加理性、平和地看待名校以及与之相关的符号,“名校培训班”的符号价值才会下降,“李鬼培训班”才会越来越少。
近日,北京大学官网及官方微博发布通告,公示了124家网站在未获得授权的情况下,假冒北京大学名义开展教育培训宣传。这些网站大部分名称中含有“北京大学”字样,其中近半为打着北大旗号的“总裁培训班”。此类网站上的培训项目价格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且声称培训费用将由北大统一收取。
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名校的“符号经济学”从来不缺乏生存空间。一旦有利可图,一些教育培训机构自然会想方设法钻空子、“傍名校”。北京大学的遭遇,许多知名高校也有,只不过程度没有这么严重。北京大学对一百多家山寨网站进行“亮剑”,既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教育培训市场的“乱花渐欲迷人眼”,也让我们见识了一所百年名校对自身声誉和公信力的珍惜与呵护。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面对五花八门的“名校培训班”,有些人不以为然,有些人却趋之若鹜。“名校培训班”并没有原罪,非学历继续教育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然而,正规的“名校培训班”名额有限,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就“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将冒名办学的虚火越烧越旺。
在理想的图景里,“名校培训班”给学员们提供的是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的机会,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充电”;只不过,“名校培训班”却异化为一个名利场,成为一个拓展人脉、拉关系、建构社会网络的平台。“总裁培训班”的学员们通常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资本,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并不指望通过教育培训来谋取一个“金饭碗”,而是试图“身份镀金”。至于学到什么、学得怎样,许多学员并不关心,他们在乎的是最后拿到的金光闪闪的证书。
冒牌的“名校培训班”编织的骗局手法并不高明,为何还有这么多精明的人们上当?一些在职场取得成功的精英人士,利用“名校培训班”来提高身价、实现阶层身份的再生产。追名逐利的学员和山寨教育培训机构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利益合谋,双方心照不宣地进行着欺骗与自欺的游戏。即使上当受骗,又有几个学员出来维权?
那种“花钱买证书”的做法,在本质上是一种投机取巧;那种利用继续教育培训“圈钱”,乘机“创收”的做法,也折射出少数高校价值追求的迷失与错位。一方面,要给正规的“名校培训班”戴上“紧箍咒”,将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冒牌办学的打击力度,提升违规成本,减少“李鬼培训班”的生存空间。
高等教育作为向上流通的重要渠道,承载着人们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期待。拥有一个名校的出身,让一些人得到了各种各样的好处;即使是山寨的“名校培训班”,依然有人心甘情愿上钩。只有走出过度拔高名校、过度迷信甚至神化名校的认知误区,更加理性、平和地看待名校以及与之相关的符号,“名校培训班”的符号价值才会下降,“李鬼培训班”才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