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标准不只是杰出

时间:01-10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又是毕业季。为激励毕业生奋发进取,不少大学校长都在毕业致辞中列举“杰出校友”的非凡成就,来激励大家干一番事业。被提及的校友,多是院士、大作家、商界精英等,有的还特别提到了为本校捐助巨款的校友,有的褒奖了全员被保送名校读研的“最牛宿舍”,以及那些获得世界名校录取通知书的毕业生。

    以杰出人物的成功来激发学生们的进取精神,体现了师长对学生的热切期望,某种程度上呼应着年轻人对未来的雄心壮志。但成功标准不应全由杰出人物来定义,而应该多元,甚至可以是个性化的。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是因为永远只有极少数人能获得那样的成功,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注定要成为普通劳动者,即使付出再大努力,也不太可能成为校长致辞中的榜样。至于保研和上世界名校,也并非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条件,或者都愿意那样选择。成为院士、高官、巨富是成功,成为受人尊重的普通教师、医生、公务员、律师、职员,只要能恪尽职守、服务社会,同样也是成功。

    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必然有更加多元的成功标准,正如一个医生和一个法官,永远是不能互相取代的。社会平等的观念,价值多样化的取向,也意味着多元成功标准之间,不应该有高下之分,而应互相尊重和包容。教育并不是要引领人“出人头地”,而是要用多元标准引领人人成才,既要激励学生成为精英,更要鼓励其在普通劳动者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寻找价值和意义。要用多种多样的成功标准,对冲以资本和利益为核心价值导向的功利标准,为普通劳动者提供文化自信。社会上流行的狭隘、功利的成功标准,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大众文化中不够宽容的一面,我们期待大学能用更健康的文化影响社会,而不是简单复制这种成功标准,成为世俗标准的被动接受者。

    事实上,甚至一些正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高校中,校长致辞同样习惯用精英的标准激励毕业生。这反映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很多人对教育的期待、对成功标准的想象,还停留在只有少数人能接受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时代。为了拓展就业空间,政府一再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更有吸纳能力的民营企业就业,说白了,就是引导大家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普通劳动者。只有建立多元的成功标准,大家才都有成为“成功校友”的机会和可能;如果我们仍然习惯用流行的标准定义“成功校友”,那多数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大学毕业生,很可能会永远和“成功”绝缘。况且一个人能否成为精英,未必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还取决于环境和家庭条件,以及个人际遇等。当我们激励别人的时候,也应该尊重个人的差异和选择。

    社会其实也是个自然生态,没有精英不行,没有普通劳动者也不行。普通职业需要千千万万人投身其中,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肯定是多数人的现实选择。退一步说,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虽然没有能力为母校捐助巨款,但只要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守住为人处事的底线,让自己和亲友快乐,让朋友和同事信任,也是一种成功,虽不是那种让人仰望的成功,但至少是自己辛勤努力换取的成功,同样值得尊重。

    比“出人头地”更值得倡导的是“脚踏实地”。我们的价值体系,既要激励少数精英的奋发进取,也要肯定普通人的安身立命。文化自信应该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如果只有少数人有自信,那不是健康社会的常态。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