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对三本学生考研的天然偏见

时间:01-16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研究生招生单位应当承载更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使命,秉持“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破除那些所谓的“出身偏好”等“刻板印象”。

    虽然离最新或2022(历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尚有约半年时间,但各研究生招生单位的新一轮招生宣传大幕却早已开启,考生也早早卯足了劲用心备考。在考研大军中,有着并不被周围人看好的一个群体——来自三本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最近有媒体发文称“三本院校拼考研率错了吗”,认为应该对一些三本院校的考研热现象多些宽容和理解,一时引发舆论热议。

    三本院校较之国内重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确会落后不少,学生整体素质与能力也有差距,这是基本事实。然而,这种群体性、普遍式的“事实”却容易将置身其中的学生个体的“实力”淹没——无论是社会用人单位还是研究生招生单位,有时难免戴着“有色眼镜”或抱持“天然偏见”看待三本院校学生,而枉顾学生个体的优秀。即便是最应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体现的“个性”需求,有时也被“群体共性”占据。

    这显然不是一种正常的教育生态,有违于大学学术至上、以人为本的理念,无益于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基于此,理当通过多方的、系统性制度安排,来为三本院校学生发声、呐喊。

    客观来讲,一些三本院校追求考研率的同质化办学倾向,的确值得深思和警醒。毕竟成才之路万千条,考研仅是其中一条成才的通道,倘若万千学生竞相走“考研”这一条路,势必会让道路显得狭窄而拥堵。同时,社会分工理论也主张,社会有其适应市场规则的运行逻辑和秩序,三本院校毕业生只要树立自信、砥砺自我、不忘初心,拿出超出他人的精力和毅力,照样可以赢得公正对待与认可尊重,通过各种职业路径步入社会并获得人生精彩。

    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招生是选拔英才的阶段,考试则是测量人才的标尺,因而整个教育招生考试始终离不开“人”这个最大主题和目标价值基点。招生考试过程虽短暂,却会对考生产生长远影响。从这一点上讲,对考生进行盲目的分等分类,显然丢掉了教育的基本良知与公平精神。故而,研究生招生单位应当承载更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使命,秉持“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破除那些所谓的“出身偏好”等“刻板印象”。同时,为学生有效搭建知识从识记到应用再至创生,实践从意念向践行再到自主的“觉知觉解”平台,将更多精力注入增强学术自由氛围,释放高等教育活力,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中去,以形成教育系统内有序的人才流动和良性的成才导向,回归到人才培养旨归上来。

    今年以来,随着辽宁省公布取消原三本招生,原来的三本院校并入二本统一招生,全国很多省份陆续将原本科第二批次与第三批次合并为本科第二批次进行招生录取,如天津、浙江、福建、湖北、江西等相继出台了类似政策。这是为了进一步优化高考录取批次和志愿设置,也是对国家高考改革政策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最近,“送走‘985’‘211’,迎来‘双一流’”成为高教界热议的话题。这些无疑都释放出了强烈的信号:政府有意打破原有的狭隘认识和分类管理,让“好学校”的标准变得更加丰富多元。社会文明的力量不断生长,公平正义得以普及,多元价值的精神孕育其中。随着高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构筑成有机的教育生态体系,“好学生”“好学校”的标准多元起来,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对“卓越”的认识也将更加到位,一些“天然偏见”也将随之消解。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