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了教育的那些现代化理论

时间:11-14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人们对现代化的深入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这些对现代化相关理念、实践的探索,为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奠定了重要基础。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褚宏启教授。

    早期现代化理论是如何孕育、发展的

    记者:早期现代化理论是如何孕育的?

    褚宏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等早期社会学代表人物,力图描述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并解释现代社会何以来临。

    迪尔凯姆在《社会劳动分工论》中提出两种基本社会类型,即“机械关联”型与“有机关联”型。现代化社会论者将其分别对应为“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认为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社会发展缓慢,缺少分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化,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有机关联”的社会,即现代社会。

    记者:这些研究最先孕育了什么样的现代化理论?

    褚宏启:早期现代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是现代化理论的第一阶段,也被称为经典现代化理论或者狭义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是一种由诸多具体领域的理论或学说构成的一个主题化的研究体系,可划分为几种主要派别:政治现代化派别,代表人物有伊斯顿、阿尔蒙德和亨廷顿等;经济现代化派别,代表人物有罗斯托、弗兰克和库兹涅茨等;社会现代化派别,代表人物有帕森斯、列维等;文化现代化派别,代表人物有林顿、多尔等;心理现代化派别,代表人物有英克尔斯和麦克莱兰等;比较现代化派别,代表人物有布莱克斯和艾森斯塔德等。

    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记者:“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因战后迅速发展而洋溢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乐观情绪。这时,现代化理论有什么新变?

    褚宏启:不少学者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代表了现代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但所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实践都证明了早期现代化理论存在缺陷。20世纪六七十年代,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对于早期现代化理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第一,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对社会进行分类过于牵强。第二,对于社会发展具体过程关注不够。第三,一些学说受到质疑,如关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必然导致家庭纽带变得越来越松弛的观点受到质疑。第四,没有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往往认为传统文化有碍于经济发展。第五,无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负面影响等。

    记者:依附论的主要理论主张是什么?对教育研究有什么影响?

    褚宏启:依附论的代表人物有弗兰克、阿明、桑托斯、卡多佐等,主要是拉美和非洲学者。他们认为,正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掠夺导致发展中国家不能实现现代化,只有摆脱西方国家的剥削和控制才能取得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发展表现在:宗主国将本国的教育制度、体系结构强加给殖民地国家,而殖民地国家全盘接受;为不发达国家提供了有附带条件的教育援助,效果并不显彰,甚至适得其反;发展中国家青年一代出现“文化异化”现象。

    一些比较教育学者建议,“中心”和“边缘”的教育交流应该从单向“输出”与“依附”,转变为双向交流与相互依附。

    记者:这种负面影响是不是启发了新的现代化理论?

    褚宏启:20世纪70年代中期,“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迅猛,东亚国家同时也取得了进步,这是早期现代化理论和依附论不能解释的。在此背景下,沃勒斯坦等人提出了世界体系论,提出“中心—半边缘—边缘”的三维分析框架,比依附论更为乐观。依附论认为,“中心—边缘”结构已经形成,边缘国家对此无能为力。而世界体系论则认为,中心国家、半边缘国家和边缘国家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互相转化。

    记者:世界体系论是否有局限?

    褚宏启:它的局限很明显:其一,现代化的本质是打破不平等的世界体系,但沃勒斯坦反复强调世界体系本身不会改变,虽然不同国家在其中的地位可以改变。这样,他不能从根本上为欠发达国家找到一条超越之路。其二,有强烈的经济主义价值取向,招致大量批评。

    现代化研究有什么新形态

    记者:目前,现代化研究是否出现了新形态?

    褚宏启:20世纪70年代至今,现代化理论呈现出新形态,包括新现代化研究、后现代化理论、自反性现代化理论、新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新现代化研究认为,传统与现代不仅可以共存,而且可以相互渗透、促进,重视个案研究并重视历史对社会发展模式的作用;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关注外部因素对当地现代化的影响。

    记者:后现代化理论的主要主张有哪些?

    褚宏启:后现代化理论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80年达到了顶峰,其思想渊源是后现代理论。

    后现代理论竭力瓦解现代文明的理性基础,试图推动一种建立在比单一理性更为宽广的多元基础之上的“新文明”,至今仍被视为批判现实社会弊端的武器。

    比如,英格哈特认为,现代化阶段的核心社会目标是经济增长的最快化,对成就动机的追求成为个人的价值观,理性和法律的力量高度膨胀;后现代化阶段的核心社会目标是人类幸福的最大化,除继续重视法律外,与工具理性相抗衡,希望彰显道德的力量,关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记者:自反性现代化理论的主张是什么?

    褚宏启:贝克、吉登斯和拉什1997年出版《自反性现代化》,提出自反性现代化理论,力图超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

    贝克把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转变的过程称为自反性,以区别于反思性。自反性现代化指的是导致风险社会后果的自我冲突,而工业社会体系的制度化规则并不能克服自我冲突。现代性有多种可能性,并非只有工业社会这一种形式,自反性现代化是通向新的现代性之路。

    记者:新发展观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有什么主张?

    褚宏启: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欠发达国家经历了几十年的援助和发展后,状况仍没有很大改善,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却开始崛起。以法国学者弗朗索瓦·佩鲁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了新发展观。

    佩鲁认为传统发展观过于西化,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独创性和文化特殊性,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充分利用本国内部的文化、资源等来促进经济发展。“以人为中心”是发展的评价尺度和目的,发展的本质在于从整体上去协调各种不同利益集团以及各种不同规模、层次、结构、功能的实体的发展。

    记者: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目标是什么?

    褚宏启:可持续发展理论诞生于对人类困境的反思,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成立于1968年的罗马俱乐部。1972年,罗马俱乐部出版了《增长的极限》,认为如果全球人口和资本继续按现有趋势持续增长,世界将面临灾难性崩溃。它提醒人类不要盲目陶醉于经济增长,而要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等问题。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