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或2022(历届)毒跑道该如何驱毒

时间:01-12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最近一段时间,北京、苏州、无锡、南京、成都、常州、深圳、上海等城市先后出现“异味跑道、异味操场”。媒体近日曝光了河北省境内的“毒跑道”生产窝点:用废轮胎、废电缆等工业废料制成“塑胶跑道”,黑作坊像一个大垃圾场……在“毒跑道”问题上,依赖事件爆发、舆论曝光的怪圈何时才能打破?

有安全之虞的塑胶跑道建设就该停

    近年来,校园体育蓬勃发展,对操场、跑道的需求日益增加。市场蛋糕大了,不具备资格的企业马上“杀进来”——在聚氨酯厂商里,国际田联认证的全国有十几家,中国田协审定的也是十几家,但实际在做的有数千家,去年就新增了近3000家。这些一窝蜂涌现的厂商,或许就包括央视揭露的“黑作坊”。

    “黑作坊”之“黑”不仅体现在作坊主心黑,更代表了一种几近原始的市场生态:安全标准的滞后,生产厂家与施工队的资质混乱,招标环节“劣币驱逐良币”,验收环节走过场……不无讽刺的是,被赋予现代化象征意义的塑胶跑道,其监管标准和监督体系、生产工艺、责任意识,都还处于“黑作坊”时代。

    在毒奶粉、毒胶囊等类似公共安全事件中,我们都曾看到“黑作坊”的身影。然而,管理失范、监管松懈,必定造成市场失控。与其说“黑作坊”是一条导火索,不如说是社会积弊培育出的畸形之果。人们不得不一次次承受“互害社会”的代价。报道中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一位生产塑胶颗粒的老板称,现场施工的时候,他基本不去,都是交给工人干,因为这些黑色的塑胶垃圾和胶水混合在一起,“是有毒的”。

    塑胶跑道的流行,与学校提升硬件设施的需要直接相关。对“毒跑道”的反思,也多侧重于标准、材料、施工的问题。但历史地看,其中也可能存在某种目的的跑偏。有安全之虞的塑胶跑道建设为什么不能停?除了有对塑胶跑道的现代象征意义的过度推崇,是否亦有其他的利益关联?

    在学界,塑胶跑道的安全性有争议;在业界,塑胶跑道的“毒性”更是公开的秘密。但却没有引发有关部门应有的警觉与警惕。这些加工工业废料的黑窝点离北京不到200公里,却长期未被取缔。直到无数孩子的身体出现“反应”,“毒跑道”问题才以公共事件的形式进入大众视野。社会之于孩子有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这样的问题恐怕比单纯的标准为何缺失更需要有关方面直面回答。

    类似事件发生后,我们习惯去探究发达国家是怎么做的。但说来说去,这些问题哪里有什么“独家处方”。无非是把社会安全的底线托得高一点,标准能跟上,监管不缺位,责任承担不虚化,各方各司其职。如此,我们才能真正配得上拥有“现代生活”。

    (作者朱昌俊,原载《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别用“毒食品”逻辑揭黑“毒跑道”

    废物利用常常被认为是一种环保行为,为何到了塑胶跑道这里,就成了“毒源”呢?废旧轮胎、废旧电缆,粉碎后的塑胶颗粒用于塑胶跑道,算不算物尽其用?

    塑胶跑道有问题是事实,但搞清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因为媒体的过度报道,很多学校已经开始铲除塑胶跑道,恢复成水泥地或煤渣跑道,且不说浪费问题,这真的更有利于学生的安全和健康吗?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是,“毒跑道”问题似乎已经被定性,凡是表达不同意见,都会被口水淹死,这恐怕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塑胶跑道的问题,到底是因为使用了废旧的塑料,还是因为胶水有问题,或者施工有问题,需要科学的验证和解读,而不是记者想当然就能确定“真相”。事实上,从相关专家的介绍看,主要问题来自胶水,而不是黑色塑料颗粒。当务之急,是要在跑道铺设的施工前、中、后期进行严格检测和监督。

    “毒跑道”问题的真正解决,一个办法是使用价格较高的预制型卷材,将来则需要大力研制性能先进、适合各种条件下使用的环保型合成材料面层。说白了,一个靠钱一个靠科技,还有一个靠监管。着眼当下,如果很多基层学校没那么多钱,又想拥有塑胶跑道,那就只能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尽量将危害降到最低。如果学校都不敢再用塑胶跑道了,或者建成了也要铲掉,更多的技术革新都会失去土壤。

    选择总是有代价的,从来没有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十全十美的方案。媒体关注“毒跑道”当然是基于责任的担当,但也要避免走入极端,人为制造“谈塑胶跑道色变”的非理性氛围。比如,使用揭黑“毒食品”的逻辑来揭黑“毒跑道”,并自诩“真相昭然”,除了迎合公众之外,似乎就有点跑偏了。

    (作者舒圣祥,原载光明网,有删节)

“毒跑道”黑锅 要废旧轮胎背?

    天热,确实容易上火。

    问题跑道事件已经在“火”上烤了好几天。责任谁来承担,监管为何缺位,今后如何避免……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一厘清。

    整个事件的调查、追责与反思必须放在第一位,任何为了挣钱昧着良心的毒火,监管缺失如同摆设的邪火,标准模糊乃至缺失的哑火,都得败一败。另外,在事件的传播中,一些未经严谨科学证实就广泛传播的虚火,也要引起注意。

    一搜新闻,诸如“毒跑道竟由废轮胎电缆制成”“毒跑道原料来自废轮胎”“轮胎摇身一变,成学校‘毒跑道’”的表述不在少数。将焦点引到废旧轮胎上,让公众以为废旧轮胎是毒源,这恐怕打错了板子。

    在逻辑论证上,因果关系的证明是十分复杂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并不能必然推导出因果关系。废旧轮胎制成了有毒的跑道,这个锅就一定要由轮胎背了?在没有找到确实证据的情况下,让公众对废旧轮胎产生抵触乃至恐慌,并不十分妥当。

    国际上乃至国内,回收利用废旧轮胎的情况并不少见。在美国、德国等地都有废旧轮胎回收企业,回收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可以用来制作田径跑道、填充人造草皮等。所以,我们不必谈废旧轮胎色变,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保证技术与流程,明确标准与监管,而不能让几个黑心小作坊坏了行业的一锅粥。

    一些媒体也在为废旧轮胎正名。这是好事,在涉及专业知识的新闻事件中,科学应该适时站出来,帮公众把情绪沉淀一下,让科学事实多飞一会儿。这样对一些公共事件的讨论,才不会跑偏。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