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教师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也理应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但不科学的考核评价,使得教师逐渐失去从教的激情与乐趣。本期刊发的文章,某些表述或许会引发争议,可如何评价教师,如何使教师有时间和空间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许是教育管理者当下需深入反思的。
作家梁晓声曾说,人应该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现实地理的故乡,另一个则是精神上的故乡。对教师而言,学校毋庸置疑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
当下部分中小学校有不少这样的教师:有为升职、晋级而拼搏者;有升职、晋级成功者,沾沾自喜,不思进取;有升职、晋级无望者,得过且过,隐世避俗;还有淡泊宁静者,一心从教,恬然自安。前三类人都没有把学校当作自己的故乡。唯有这第四类人,确实把学校当作自己的故乡。但遗憾的是,在个别学校,他们没能成为学校的主流。而真正办令人民满意的教育,恰恰需要的就是这第四类人。
在此情势下,最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可能受到前三类教师的“伤害”。笔者每逢回老家,一位亲戚就和我聊他在乡下读初一的孩子,“孩子历史科考了92分,他老师让他下一次考到97分。这不,孩子有空就背历史,可孩子的数学还不及格。我告诉孩子,92分挺好了,多补一补数学吧,但孩子不听”。类似这位教师的教学方式在该校比较普遍。教师的话对孩子来说就像圣旨一样,孩子会不折不扣地服从;尤其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居多,孩子的教育甚至未来几乎全靠教师的施教与规划。一些教师为了自己晋级,不惜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遇到这类教师,既是孩子的不幸,又是家庭的不幸。
教育其实很单纯,校长—教师—学生,就是学校的生命链。是什么原因使今天的教育变得这么复杂、沉重?到底是什么在吞噬教师的精神家园?
毫无疑问,学生应该处于学校生命链的最顶端。但事实呢?生命链本末倒置。部分领导不尊重“校长”这个无比崇高的角色,把校长当作升职、晋级的跳板,置教育教学规律于不顾,盲目折腾。几年后,领导满载政绩、连带“学校的灵魂”升官走了,学校的伤痛久久不能治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去行政化”这项改革应深入下去,校长不是官,这就防止了那些不懂教育的人来学校“搅浑水”。
但是,教育系统内的不少管理者仍惯用行政思维抓教育,这依然是教育上空的“雾霾”。德高望重、博学多识、淡泊宁静、通权达变,那才是我们需要的校长;有这样的校长处于学校生命链的最底层,学校教育才能回归本色,才能保持这个脆弱的生命链的平衡,才能保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处于学校生命链中间环节的教师自然就是这“营盘”了。但是,当上述前三类教师占多数的时候,这“营盘”就不是铁打的了。为什么在部分学校会出现上述四类教师呢?原因可能不全在教师,因为很多教师努力仍晋级无望,现实远比单纯爱学生复杂。
比如,去年某市晋级高级职称有一项规定:考核优秀每年加2分,累计连续4年。而能够连年考核优秀的是那些大大小小的主任。更令人不解的是,一些校长信奉强管、量化,在一线教师极度紧缺的情况下,仍抽调大量人力,用无数的条条框框对教师横考竖评,要把教师分出一二三等,这样的考评有多大价值?因为再先进的天平也不会称出爱的重量的!有校长就明确对主任们说:“不能让你们白白地跟着我干。”没有获得感、没有幸福感,教师的爱心冷淡了,怎会把学校当作自己的故乡呢?
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应该是学校生命链中最稳固、最重要的一环,他们才是学校的主体。不要批评教师“不患寡而患不均”,他们渴望的是公平与正义;不要批评教师工作不积极,他们需要的是平和与安静;不要批评教师工作不规范,他们追求的是工作上的自由与个性。没有给教师塑造一个良好环境,只要求教师奉献;忽视广大教师的支持,一味强调要打造学校的特色,这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我们强调教师要用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教师心中那束爱的火把同样需要被点燃;不然,再猛烈的火焰,也融化不开教师那颗冷凉的心。
笔者认为,要想办令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必须成为教师的第二故乡,每位教师既要把学校作为自己事业的依托,又要作为自己精神的寄托。不过,这学校必须是纯洁、干净和安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