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值追求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

时间:01-09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为什么所有一流医院收治的都是最难治的病人,而所有一流的中学招收的却是最好的学生?”李镇西老师的这一疑问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那么,这一问题是否可以破解?破解这个难题能否成为中国基础教育走向优质均衡发展的希望?我首先想说的是:无论答案是什么,仅看目前它给教育界所带来的思想冲击,就已经证明了其价值。

    一、回答李镇西提出的问题难在哪里

    常识告诉我们,两个事物要进行比较,需要有一个基本前提:可比性!当我们了解医院治病的过程和医院内部的管理体制后,就会发现:医院治病与学校育人、办医院与办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或者说在很多方面都不具有可比性。

    比如,通常医生治病是“一对一”,教师授课是“一对多”;医生主要针对病人的肌体,教师则针对学生的心智发展;医生的治疗效果是立竿见影,至少短时间可以显现,教书育人的成效则不然;医生治病是就病论医,相对独立,教师的教学效果则受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高一级学校招考制度的影响;医生手术需要麻醉师、助理医师、护士等配合,以及各种精密的医疗仪器辅助,教师授课则是独自完成,也没有很多复杂的仪器需要操作,等等。可见,两者不太具有可比性和借鉴意义。

    二、中学教育不能把“魂”给丢了

    尽管如此,经验和直觉告诉我们,既然李镇西的问题令人难以释怀,医院治病和学校育人之间就应存在某种可比性。

    表面上看,“一流医院收治最难治的病人”确实普遍。因为大量的普通病患已经在当地的基层卫生院得到了方便、有效的治疗。这种不同病情的患者在不同医院的分布和流动,并非医疗制度规定的,是患者自主、自由选择的结果,其中有着医疗体制的价值追求:让不同患者得到最适合的治疗。因为对患者来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那么,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进程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适合的教育”不也是基础教育的价值追求和教育哲学之魂吗?李镇西的问题之所以引发热议,就是因为相比较而言,当今的中学教育偏离了根本的价值追求,把“魂”给丢了。

    我以为,丢“魂”现象不仅仅是“一流中学”,许多层次的学校都如此。君不见小学开设“学渣班”,初中各种名目的“重点班”等,不都是在人为制造教育不公吗?

    李老师所说的“一流中学”如果是指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两种功能的“高中”,那倒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学习能力强的、考试成绩优异的尖子生多数会选择高考升学。问题是过度的应试教育和升学竞争抑制了学生多样的兴趣爱好,吞噬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社会评价也出了问题。其实,这些“名校”的“名师”自己也知道,如果离开这些尖子生,到普通高中或者职校任教,根本就教不过普通高中、职业学校的老师,也出不了那么多的教学成绩。但在很多人眼里,非重点普高、职高的老师再优秀也不如这些高升学率的“名师”。

    在我看来,高中阶段教育的问题,主要不在于“一流的中学招收最好的学生”,而在于中考“尖子生”被“一流中学”切走后留给“非一流中学”的学生也面对同样的教材、课程,参加同样的高考,然后一起拼升学率、“一本率”。学生选课、走班教学步履艰难。另外,高中3年,“一流”与“非一流”之间、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之间转学、融通困难重重。

    三、“他山之石”是否可以攻玉

    那么,我们能否从“所有一流医院收治的都是最难治的病人”中,找到攻破“所有一流的中学招收的却是最好的学生”之“玉”呢?恐怕不靠谱。当然,启发和借鉴或许不少。要像医院因病施治那样,让基础教育真正因材施教,最终还得通过系统内部的体制改革,包括从高考招生制度、高等教育、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比如,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开展高中阶段多样化办学,扩大学生自主选择学校、课程和老师的权利等,而不是千校一面。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