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父母,他们大多四五十岁,孩子刚上大学。这些父母在孩子自立后感到痛苦失落,开启“黏人”模式:每天打电话、发微信,隔三差五就去学校探望,个别极端者干脆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
人们常用“断奶”来比喻孩子的独立,但当孩子真的长大,一些家长反倒无法适应。当孩子上了大学后,父母和孩子的亲密联系难免有所淡化,所以父母产生不适感可以理解,但一些过激的“黏人”行为确实给孩子的生活带来严重困扰。因此,这些父母也需要“断奶”。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父母需要断的只是情感过度依赖的“奶”,并不是停止与孩子正常的生活交流。因为中国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受几千年的儒家伦理影响太大,完全“断奶”不具有现实可行性。
中国人重视血亲之情,血缘和家庭纽带无法割裂,父母与子女始终生活在一个“大圈”中,不能相互脱离,空间感较小。而西方更推崇独立个体,相对来讲,父母和孩子是在两个圈子里,有更大的空间感,各自追求着独立和自由。这与中国的情况有实质性不同,只能借鉴,不能同化。所以,将两者结合起来,给孩子相对独立的空间和自由,让空间感适当宽松,才是“中国式断奶”。
中国的父母们要认识到,现在不让孩子们去飞,以后他们可能永远都飞不起来。同时,他们也要为自己和家庭的未来考虑,想想自己的独立和追求,以弥补前些年因为照顾孩子而产生的遗憾。而且,此时锻炼子女的独立和社会生存能力,也会减少子女将来可能出现的无能、不孝、啃老等。这样看来,“中国式断奶”实质上也是为传统的中国式思维增添适度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
其实,父母的不“断奶”行为是中国式家庭的时代悲哀,父母要断的奶也是整个家庭要断的奶。“中国式断奶”要顾及到中国的家庭模式、情感依赖和现实背景,做出适当的突破,这样才能改变某些不好的现状,给中国家庭带来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