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学生做的面塑好看又好吃!”在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的青岛展区,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高兴地掰开燕子形状的面塑吃了起来。
胶东大饽饽面塑艺术、崂山特色剪纸,浓郁的胶东农家装饰风格,青岛展区的4所农村小学从当地农村“起房、上梁、做寿”都会做的“喜庆饽饽”入手,将接地气的面塑引入课堂。
首次开设的艺术实践工作坊是本届展演的一大亮点:京剧脸谱手绘布艺京韵十足,稚拙单纯的少年版画湘江情浓,空椰壳艺术品带来海南的热情,而童趣十足的满族皮影又让人置身冰雪世界……来自全国31个省份艺术教育实验县的农村小学生,用实践体验、群体互动的展示形式,将浓郁的地方艺术特色和乡土元素在40个主题各异的工作坊中一一呈现。
和单纯的展示不同,这40个工作坊都是开放的艺术空间,学生有的在制作,有的负责讲解,有的邀请他人共同体验。
在青岛展区,青岛崂山晓望小学六年级学生李萱拎着一篮子的“卡花”,向参观者介绍每件面塑的寓意。一开始连揉面都不会的她,现在已经能够制作精致的面灯作品。一块豆面团,经过她灵巧的小手揉捏、雕琢、涂色,一会就变成一件形象生动、色彩绚丽的面塑作品。平时话不多的她,谈起面塑文化却头头是道。
麦秸、贝壳、藤草、石头,甚至是饮料瓶、瓶盖,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废旧物品,经过孩子匠心独具的创造,成为上得厅堂的大雅之作。小小的石头经过学生的绘制“加工”成了“宝石”,一针一线做出的传统的绣花鞋,色彩鲜艳、玲珑可爱。崇明灶花、川剧脸谱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受到师生追捧。
工作坊里,一些正在消失的非遗作品,在学校找到了生长的土壤。已有百年历史的安源花果雕刻艺术存在传承乏力问题,如今这项百年艺术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城区小学焕发了新生,教师通过走访民间艺人、拜师学艺的方式让这门艺术扎进了学校的土壤里。
离青岛“饽饽铺”十米之遥的福建省松溪县实验小学的绝版套色木刻展台,五年级学生林彦孜正将一张自己刚刚刻好的母版,放上版画压印机,套印在版画纸上。
从巴掌大小、被誉为“纸上宝石”的藏书票,到装裱起来的画作,学生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绝版”。程建华校长解释说:“绝版套色木刻就是边刻边印,一次次一层层套上去,刻完印完,这幅版画印好了,它的母版也就完成使命而报废了。”
如今,这套“绝版”技艺不仅排上了课程表,进了课堂,而且变成特色社团,为那些在课堂上“吃不饱”的学生提供施展艺术才华的舞台。
而几年前,松溪这座地处闽北、经济欠发达小县城的艺术教育,因为师资问题而陷入瓶颈,全县中小学在校生1.58万人,但音乐和美术专业教师加起来不到60人。
教师不够“达人”凑。花桥乡的木偶戏、马窝山歌,郑墩镇的越剧,渭田镇的傩舞,茶平乡的茶艺表演,一大批民间文化“达人”,成了松溪宝贵的教育财富,教育部门、学校经常聘请当地的专业艺术团体、民间艺人来辅导学校的艺术教育。
在解决师资和经费问题上,包括松溪在内的102个实验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艺术教育综合改革实践,破解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短缺、设施设备落后、开课率不足等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