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学校建设者仅把学校建设当成自己的政绩,与村民内心想法和真实需求存在距离。
■储朝晖
甘肃陇南武都区花钱建的74所乡村完小或教学点因无生源已成“空校”,造成资源浪费。新华网记者近日在调研中发现乡村学校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出现“苦乐不均”的苗头:一边是偏远教学点条件简陋,勉强维持,另一边在农村修建的大量学校却成了“空校”;一方面大量学生向城镇集中,另一方面村民要求恢复村级教学点。
据本人对乡村的调查,这种现象存在已经不是一两年了。2008年,我到黑龙江北部一个乡调查,当地撤掉各村的小学,全乡集中办一所小学。投巨资把校舍建起来后,按当地统计人口算,每个年级设置三个教学班。然而第一年一年级只招到15个学生,原因是:一部分村民认为集中后与其跑十几里乃至几十里到乡里的学校上学,还不如再跑十几里或几十里到城里、市里的学校上学划算;另一部村民分则认为学校那么远不放心孩子去,干脆不让孩子上学了,导致该乡小学辍学率升高到20%。
这个例证说明建好的学校成为空校的关键原因是没有建在村民心上,不符合村民心意。
那些离村民居所较近的偏远教学点多年来的苦撑维持,是因为满足了“就近”条件而符合村民心意,但当地政府不愿投资,条件越来越简陋。而一些地方政府在投资建学校的时候没有征求民意,没有考虑学生上学是否方便,没有为村民算一笔孩子上学的成本与收益账。在建校时也没有考虑孩子上学的交通、食宿、安全及其他生活方面的困难,缺乏征求当地村民意见的程序,仅仅是在办公室里做规划,以为仅仅将校舍建起来就万事大吉,于是出现了在资金本就不足的情况下还在农村修建大量浪费资源的“空校”的现象。简而言之,学校建设者仅把学校建设当成自己的政绩,与村民内心想法和真实需求存在距离。
令人担忧的是,就在得到甘肃这一消息的同时,又得悉湖北某县要投入巨资建教育示范区,把全县的中小学幼儿园都集中到这个区里,争取容纳全县70%的学生,这进一步说明这种与百姓不能心往一处想的事还在继续发生,相关的利益和政绩驱动尚存。
一方面政府拿着财政投资当杠杆,想把大量学生向城镇集中,另一方面村民要求恢复村级教学点;一方面一些关起门来办教育的人以提高质量为由主张消除小规模学校,另一方面总有一些村民支付不起这样那样的费用,不让孩子去上那些集中的“质量好”的学校。
破解这道难题首先要破除集中才能办好和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错误观念。包括日本、美国在内的世界多个发达地区都依然有大量小规模的学校,只要投入、师资到位,小规模还是能办得好的。
解决这道难题还要切实依法治教。义务教育法要求政府为居民提供就近入学的条件,村民就有权利在自己居所附近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政府也应无条件地设法做到这一点。对那些村民因接送孩子不方便拒绝撤并的教学点,政府要做的就是设法保障它们从硬件到教学质量上都合格,而不是勉强维持。不这么做就是政府没有真正做到与村民一条心。
依据义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无论城镇化的进程如何,无论人口如何流动,乡村学校布点的基本原则只能是哪里有村民就在哪里办学校,一刀切的“集中”和“保留”都不是上策。学校跟着孩子,而不是要孩子远途就学。即便那些5人以下的学校,如果无法让孩子就近,也必须要办下去,对住在山高路远村落家长提出要恢复曾经被撤并的教学点的要求也应尽力满足,这是保障乡村教育公平的底线。
在守住这条底线的前提下,教育行政部门应深入了解村民的教育需求和就学意向,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做好长期和短期规划,将居民、师资、当地文化、人口流动特征、学校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灵活、精准地确定学校布点,真正把乡村学校办到村民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