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上海高考改革,终于全面铺开。
去年9月,上海版高考改革方案正式亮相。今年4月24日,上海市教委公布了《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和《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这份上海高考改革的细化配套方案,在经过今年2月份的公开征求意见之后,终于出台了。
上海为什么选择了这样的改革方案?
长久以来,社会对现行高考的意见颇多: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忽视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但另一方面,如果真的破除单一的总分录取标准,一些公众又心存疑虑:这还“公平”吗?这决定了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
而上海、浙江两地正是被中央赋予了探索改革路径的重任。在综合公平性、教育科学性、社会接受程度、高中的教育连续性等基础上,在有限的改革“可行集”中,上海提出了“两依据一参考”的重要细化方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首先,就前者来说,就是除语、数、外仍是高考统考科目外(其中外语最多可以考两次),学生可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这6门中,自主选报3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所获成绩再折算入高考总分。
有人或许会说:这不就是调整一两门高考状元多少分吗,算什么改革?不是的。一者,这打破了过去的文理分科的泾渭分明,让学生自主选择在6门学科中任选3门科目参加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形成文理交叉。二者,3门自选科目将以等级性考试成绩形式呈现在高校面前,打破以往高校只能参考1门“加一”科目的僵局,有助于引导不同高校依据自身办学特色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对学生提出不同的科目要求,撬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改革。
也可能有人认为目前的改革方案“步子迈得太小”,比如,既然改革是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为什么外语考试最多只准考两次,为什么不像托福、GRE那样放开N次考试?其实,如果不限制考试次数,可能会诱导学生反反复复地考试、“刷分”,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决策部门其实已进行了反复斟酌。
其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则是改革的另一只手。
上海将建立统一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它不是那种主观性强、内容缺乏“区分度”的学校评语,而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可验证的、方便高校招录时筛选的真实记录。它包括:学生的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其中包括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累计时间等等);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除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基础型课程成绩,还包括学生的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学习经历,以及通过相关管理部门严格审核的荣誉称号等);身心建康与艺术修养(包括参加体育运动、艺术活动的经历及表现水平等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主要指高中生在学校指导下的调查研究、社会实践、创造发明等)……
也有人担心,“综合评价”是否会成为“造假”的温床?在综合素质评价的丰富性和可验证性之间,改革方案作了仔细权衡,进入信息平台的都必须是可验证性高的信息,且有信誉等级制度、公示与举报投诉制度等监管举措予以保障。比如,提供公益劳动的社会机构必须经过筛选和资质认定,相关信息才能被录入到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平台中;再比如,录入信息管理系统的比赛活动项目和荣誉学生称号等,有着严格的限定。
反过来,又有人会担心:这样管得是不是太死,学生的“闪光点”体现不出来?评价体系也做了“兜底保障”,留下“自我介绍”的空间。比如,一个高中生参加了上海马拉松比赛,但从可核实性来说,这个比赛未必能进系统,怎么办?就可以由学生主动写在“自我介绍”中,方便高校招录时“按图索骥”。
有了这么一套包含了社会责任、艺术素养等方方面面内容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就能倒逼学生渐渐摆脱“应试思维”,学会人生规划、学会自我领导——高中三年,不仅是为了那一个三位数的高考总分。
目前的高考改革方案,谈不上完美,但毕竟迈出了这一步。大家不能叶公好龙,也不能吹毛求疵。古人说:“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改革虽不完美,但迈出一步就会有改变,呆在原地永远不会有进步,只能反复炒“唯分数论”的冷饭。
其实,早报评论员也有亲友的孩子,于去年进入高中学习,将成为改革的“第一批吃螃蟹者”;也就是在几个月之后,他们将参加地理、信息技术等科目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如果孩子们乃至家长、老师对于改革有那么一点“焦虑”,这可以理解,毕竟大家对之前的游戏规则已经驾轻就熟了。
所以,在这么一个时间节点上,对于经过各方反复讨论、兼顾各种因素、已然公开征求意见的改革方案,大家还需拿出乐观其成的态度,不要轻易断言“改革不成功”“进步不大”,给孩子们制造舆论压力。
高考改革,上海迈出了这一步,祝“第一批吃螃蟹”的孩子们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