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要包容那些稀缺的声音

时间:01-13编辑:佚名 教育新闻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如果大学这块“试验田”遭遇雾霾,甚至连一句质疑声都容不下,那还去哪儿寻找一个时代承诺的公共参与和监督?

    ■刘涛

    近日有媒体报道,重庆某高校教师公开质疑学校的岗位竞聘条件,认为校方的岗位竞聘系“萝卜竞聘”,“为部分人量身定制”。这位教师随即被校方口头宣布解聘。暂不谈“萝卜设岗”问题,只因为一句质疑就被校方口头解聘,再联想到近年来高校教师因各种“不明原因”被停课、解聘的事件,不禁让人感慨:解聘教师何以如此随意?

    “因言获罪”是一个古老的训诫,曾导致一幕幕历史闹剧。进入法治文明时期,“因言获罪”仅仅停留在伤及公共利益和个人隐私层面。这位教师的行为并未触及任何法律红线,而是对学校公共事务的质疑。这原本是大学里弥足珍贵的公共参与声音,然而,权力却堂而皇之地越过程序直接宣布解聘,这里面的水得有多深啊。

    按照我国的高校教师解聘程序,校方在正式作出解聘决定之前,必须首先拿出解聘的事实和依据,同时给予拟解聘教师陈述、申辩或听证的机会,并经过规定程序作出决定,所有环节缺一不可。重庆这所高校显然无视程序,行政权力之所以如此随意地“动怒”,说到底还是官本位思想作祟。

    作为知识的“道场”,大学原本可以优雅而从容地行走于天地之间。可是今天,现实对理想的调侃是傲慢的,甚至是粗暴的。因为一句话就可以让一个人“丢掉饭碗”,这是多么微妙的讽刺。再联想到民国时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那句“校长的任务就是给教授搬凳子、递茶水”,真不知让人该感慨些什么。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知识“道场”让位于权力“秀场”。相对于其他类似教师的遭遇,这位教师“长痛不如短痛”无疑是幸运的。要知道,一些学校在“处理”同类问题上,往往躲在暗处“耍阴招”,在职称评定、人才计划、竞聘机会上处处设防。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敢于质疑、敢于说真话的人反倒成了校园里的“异类”。人们谨慎地维系着与这些人的距离,“幼稚”“不谙世事”成了背地里最常见的评价。

    大学不是普通的行政

123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