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势]周其仁:凭什么把人划成农业户口迁移最新或2022(历届)改革政策流程

时间:11-23编辑:佚名 户口政策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姿势]周其仁:凭什么把人划成农业户口

  用身份去给国民划成三六九等,是非常不好的,因为这样会降低人的努力。我们不能够让历史形成的这个阴影,罩了一代人再罩一代人。它会让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努力受到损害,会让他们觉得那些都没有用。我们绝不能让我们的公民觉得努力是没有用的。

  户籍制度这个身份限制把人框在一个地缘、血缘关系里,这样是非常不公正的。凭什么把人划成农业户口,是根据他的“职业”?可只要去看看现在的“农民”,就会发现他们大多已经不再务农,其大部分收入也已经不再来自于农业,却还非管人家叫农民,全世界也没有这样的道理。

  职业只是一个分工,如果种地那自然是农民,可如果已经天天在为工业造机器,以供出口,却还要管他们叫做农民,然后说城里的事儿跟他们无关,那怎么行呢?说不通的。

  法治就是依法办事,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个不合理的东西拖来拖去,早该改了。这次下决心改,我觉得是件好事情,对农民而言是伟大的解放。

  改革的阻力,一个是观念,另外一个当然就是一些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最重要的是这些问题有没有办法解决?我们有的时候就是过分强调实际困难,然后就找借口“不动”了,那就属于改革不作为,属于施政当中要防止的一种倾向。实际困难其实是可以解决的,怎么就不能解决?

  当然,城市户口有一套福利,这套福利是过去的体制形成的。这些年来我们进行城乡统筹,统筹当中有很多改革,其中就包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过去农村的事儿确实政府管的不多,而现在左一项右一项管得也不少了,义务教育、新农合、养老、低收入,都有涉及,只不过从整体上来看,农村的保障水平确实是低一点。低一点是不是说明,农民在身份上就永远越不过那道门槛呢?我在成都看到当地的改革,深有启发——他说有差别,但是没有身份的鸿沟。

  具体讲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农民的房屋和土地市场化了,他们收入提高了,再多交一点钱就可以把自己的社保升到高一档去;就跟我们一样,再交一点钱,就能再升一档。而在过去就不能这样,过去如果是农村户籍的公民,他的各种福利和保障就升不到城市里来,完全可以看作两个世界,而现在,咱们要把两个世界中间的壁垒打掉。

  中央、地方、企业、家庭需各担其责

  当然,短期内就让城乡居民都达到同一个福利水平,还不行,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刚性:如果要把已经达到的较高水平压下去,那是开玩笑,可是要把所有的人都提到同一水平,在财政上做不到,在筹资上也做不到。

  比较好的办法是先把城乡之间的“死门槛”干掉,变成不同的保障等级,然后有条件加一块,就顶上来一块,有条件再加一点再顶上来一块,由时间把它趋平。在这里,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社会企业承担一部分责任,包括家庭自己也缴一部分,一起来抬,只能这样。

  要缩小差距,就要承认差距,但是不要把差距变成一个身份的门槛;部分人就是有钱也交不进去,为什么?就因为人家是农民,农民只能入农村社保吗?还是要打通,变成比如说15级、14级、13级、12级,然后再跟你过去的历史结合起来。

  很多保障问题的专家也在研究改革,他们有很多很好的意见,很多地方也进行了尝试,只能在这个基础之上来进行。至于中央财政,也要思考在这方面怎么才能够更加可为一点,更好地承担对整个国民的普遍的义务。

  再比如说念书。为什么一定要说孩子念书的钱是某个省政府给的呢?既然义务教育是全国法律通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该享受的权利,那么无论到哪里念书都应该是财政出钱。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之间去把账算好了,那样也可以增加流动性,也增强了国民认同感,我们是整个中国的孩子,是这个国家让我们在这个阶段念上书的,那不是挺好嘛?可我们现在就弄成了,孩子就是哪一个县的,离开那个县就寸步难行了,就啥也没有了,这样就太窄太狭隘了。当然一步做不到,有些地方就在省里先打通。我看上海最近说跨省打通,就是公民在当地可以享受的,在上海也能申报,这些在我看来都是在往正确的方向走。

  要逐步地改革,首先要把身份的壁垒去掉,没有什么城市户口、农村户口,只有甲地户口乙地户口。公民在哪里住着就去注册一个户口,登记一个户口,这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否则就变成一种依附性的制度,好像人一辈子只能在那个圈圈里。那是一种福利制度的固化,用身份去给国民划成三六九等,是非常不好的。

  为什么不好呢?因为这样会降低人的努力。真正的经济发展要靠人的努力,可如果因为所谓的“身份”,努力没有用,哪怕只是对一部分国民来说怎么努力也没有用,那就等于是把我们最重要的资源动员能力削弱了。

  很多人认为自己再努力也没有用,反正世世代代就是农民,那这些人加到一起就是不得了的损失。而且公民之间没有公平感,没有公正的力量,这种影响还是很深远的。户籍改革决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资源利用效率范畴内的改革,它有更加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特大城市承载负荷确实高,但还有余地

  现在你去了解一下特大城市的情况,每天的水、垃圾、供暖等等,确实是实际问题,所以合理限制大城市人口的大体方向还需要坚持。实际问题就是实际问题,一下子说了太多做不到也没有用,但按我的观点,我们还是要很好地探索一个问题:

  怎么能够把特大城市管理得更合理一点,增加它的吸纳量和承载量?在这方面,应该说还是有余地的。承载负荷高是事实,但因为我们过去这么多年的农业文明就是散落群居,所以管理高密度经济社会的能力不强,这也是实情的一面。两面都要着力,让这种不平衡能够收敛一点。

  改革是渐进的,不可能一步做到

  改革方向要非常明确,中国今天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但是会逐步提高起来。在这个时间点上,一定要把方向看清楚,就是从发展目标来说,不能再用一个身份把国民划成几等,要达成高度一致的认识:户籍制度是非改不可的。

  改革的步骤要有高度的经验性,还要有渐进性。跟户籍绑在一起的那些利益格局,到底哪些由地方来承担,哪些由中央来承担,哪些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承担以后,怎么能够让这个支付有效,这就要有个探索过程。怎么能够把身份壁垒打掉,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允许保留一些差别,但也要逐步收敛。同时许诺也不要太高,一步做不到的事情一口就答应下来,以为明天就可以做到,可如果做不到大家反而更失望,那样也不好。

  目标要非常明确,但是要承认,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多少年来在这么一个事情上就是不敢碰、不敢动,也不可能一天就把它做成。这次改革的方案是到最新或2022(历届)年,全国大体上实现(除了几个特大城市),这个部署如果能够落实,那么它对多数居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城乡居民,是非常重要的。

  不能够让历史形成的这个阴影,罩了一代人再罩一代人。它会让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努力受到损害,会让他们觉得那些都没有用。我们绝不能让我们的公民觉得努力是没有用的。中国就是人多,在妨碍让人发挥努力这个问题上,是不能开玩笑的,一定要尽最大可能让大部分人受益。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