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_1500字

时间:07-01编辑:佚名 话题作文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孔子教我们如何做人。 

孝,是各种道德的原始起点,也是最基本的做人之道,“百善孝为先”。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夫子回答:不要违背礼节。父母在世时,要依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依礼安葬他们,依礼祭祀他们。孟武伯问:怎样做是孝?夫子回答:做父母的最担心子女的品行不好。所以,孝顺父母,就要涵养自己的德行,不要使父母担忧。子游问:怎样做是孝?夫子回答:重孝道、事父母,要出于诚敬,而不止于物质上的奉养而已。

做人要重视“仁德”。仁,孔子认为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仁”就是做人要善良,自己不想干的事,不要强迫别人干,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就是心中有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要严格要求自己。君子要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做人要有礼貌,有修养,“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的仪表标志着一个人的素养,对具体礼节仪式的熟悉则可以使人在一切社交场合中都能应付自如。“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孔子教我们如何做事。 , , 首先说做事的原则。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是说,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没有薄没有厚,没有远没有近,没有亲没有疏,一切按道义来干。道义,就是做事的原则和标准。 其次是做事的方式。在“言”与“行”之间,孔子更看重“行”。做比说更为重要。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反对“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他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你先按自己说的做了,做好了,别人才会见样学样。“讷于言而敏于行”方为君子。 

错了不改才是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人都会犯错误,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不改。有错不改才是最大的错。只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认真整改,就会“不贰过”。对于言行之过失,能够做到过而能改,改而不贰,这才是人生大智慧。 孔子教我们如何做学问。 

首先是学什么的问题。孔子说当然是学“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孔子特别提出“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言”。他亲自从前人收录的三千多篇诗中,选取三百零五篇编成集子,作为语文教科书。这就是流传千古的《诗经》。孔子还根据鲁国的历史,亲自修订了一部历史教科书。这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

其次是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更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关于学习的态度。乐学,孔子认为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想学、好学、乐学,这是学习的三种不同的心理境界。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第四,学习要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其次,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三,学习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

真正伟大的思想绝不是只适用一时、一地、一人。虽然孔子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了,但他的思想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辉,照耀着我们的人生之路。我不由得惊叹:智慧的孔子,永远的孔子!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