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从我和父亲的一次争论谈起华东师大二附中孔争晖人们说:童年是渴求认识自然的开始,而到了青年才渐渐地渴望认识自己。虽然人们的认识截然分成两个阶段,颇有形而上学的味道,但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想想自己的童年,虽然当时也赶风头参加过什么“理论小组”,但不过是学会些回家在外公、外婆面前强词夺理的本领罢了。幼时,在我的意识中,父亲便是“上帝”,他教我算术,教我写字,教我做作文,以及教我应该怎样讲礼貌等等,父亲说的总是对的,即便是火起来打我骂我,我也总心服口服。然而人总是要大起来,虽然父亲似乎并不察觉二例如,他至今仍喜欢给我剃三、四年级顽童似的短头发因而遭到我的抗议,但他还是对我说:“你懂什么!’’但是毕竟我现在开始懂了,我经历了一个心理“断乳期”,开始渐渐地觉得父亲并不是全对的了,父亲不再是“仁帝”,倒是成了我时常与之论战的对象了。这里,记录的是一次争论的情形。我要考高中丁。一天,父亲问我:“考什么学校?”“那还用间,二附中。”我爽快地回答。
到了大学,随怠到阅览室去翻翻,翻到了这么一句诗,“不求闻达子世,但求在春日里多活几朝”,我自然同以前一样,不禁对这句诗腹非了一通。过后我想想,究竟如何看待这句诗?到了自己情绪低落的时候,竟也不自觉地吟了起来。这时,我渐渐懂得了父亲的心,父亲不仅希望我永远是个“孩子”,听他的话,也总希望我的将来能岁岁平安,幸福康乐,哪有做父母的希望孩子以后多一些坎坷的呢?父亲毕竞是一个四十好几的人了,他的生活经验使他看事物想问题比较实际。这也是老一辈和我们青年人的一个不同吧。以后我又读到了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里面有一句话:“我开始渐渐地悟到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我更觉得父亲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父亲和我的争论虽然带给我一些“但求在春日里多活几朝”的消极因素,但,他不也是很好地提醒我以为想“闻达于世”便能“闻达于世”的幼稚吗?一次,父亲和母亲正在谈论调动工作的问题。而我和弟弟恰巧在谈夫文学,谈怎样才能从银河系跑到别的星系。父亲笑了,他对母亲说:“你看他们和我们差距有多远1"是的,我毕竟是青年,改革时期的青年,我的任务是奋斗,是通过努力去攀登高峰。但是父亲也给了我教益,他使我认识到了实际与理想的差距。我感谢父亲,虽然他不再是“上帝”,但他仍是我最好的老师,我感谢他和我的争论,他的话促使我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