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今年寒假,我和老师还有29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去了湖南湘西。我们领略了张家界陡峭的群山,嶙峋的怪石,参观了沈从文、熊希龄等文人的故居,见证了苗家别具一格的古老文化。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街边的一幕。
在古老的石阶前,我看见一个苗族小姑娘,正依偎在阿婆的怀里盘头饰。阿婆左手轻抚着小姑娘的头,右手捻着发丝,熟练地盘着,一层一层,一圈一圈,很快,螺型的发髻就盘好了,然后,罩上蓝头巾。阿婆又在头巾上插上明晃晃的银饰,整个头顶像盛满银子的大碗,圆滑,柔和。小姑娘头上仿佛顶着一朵蓝色的花,我忍不住走过去。
她站起来,被我盯着,有一点胆怯,举步又止,银饰叮当作响,如鸣佩环。阿婆笑着跟我说:“今天赶集,会有很多人来这里,要收拾得漂亮,干净,这样大家才会喜欢,这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温柔的蓝色,恬静而有活力的蓝色,如花朵一般,一直摇曳在我心底。蓝色的头巾,精致的银饰,我突然明白,这种傍着山的淳厚,依着水的质朴,生于大地的美丽,全在这简单而隆重的头饰上盛开着,这不正是苗族人的精神写意吗?是啊,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活出一种文化,这文化就随着他们的脚步,在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繁衍,生根。
如气势磅礴的京剧、耳目一新的变脸、活泼的木卡姆艺术、婉约缠绵的昆曲,还有客家山歌、潮州茶道、捏人剪纸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遍布各地,而且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然而,物换星移,岁月更替,曾经绚烂夺目的文化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逐渐流失湮灭……现在,充溢我们生活的是什么?看到的是烂漫的韩剧,天真的动画;听到的是流行歌曲、外国摇滚、Hip Hop;追捧的是那些所谓“网络明星”、“超级大腕”……环顾四周,现代艺术画越来越多,中国国画越来越少;咖啡越来越多,茶越来越少;鼠标越来越多,毛笔越来越少;
电子邮件越来越多,书信越来越少;流行音乐越来越多,古曲越来越少;过西方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过中国中秋节的人越来越少。还记得第三届“客家文化节”,参加山歌演唱的有曾经被周恩来总理称为“郭兰英”的何穗生老师,著名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绕荣发老师等等。舞台简陋普通,只有简简单单的灯光,但老艺术家们忘我地歌唱,歌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
当山歌唱到高潮部分时,我蓦地发现,有些同学居然用手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表现出来的是不耐烦、甚至是厌恶,这时我的心好像跌入了深渊。是山歌“老得掉牙”了,还是我们的耳朵听惯了靡靡之音,是山歌的内容远离了我们,还是我们心里丧失了生命的丝丝真情?鲍尔吉·原野曾说:“我的眼泪是一批高贵的客人!”面对这样的天籁,除了感动的泪水,我想不到还有什么可以奉献的。还记得我们的端午节吗?当端午节被韩国正式列为他们的传统节日时,许多中国人都义愤填膺,有的甚至对他们嗤之以鼻。屈原明明就是中国人,什么时候就改成了韩国国籍了呢?
但是愤怒的人们,请你们反省一下自己吧,昨天,你们都干什么去了,为什么非要等到今天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呢?随着韩国端午节的申请,爱听山歌人的稀疏,会盘头饰人的减少,非物质文化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一些有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大都年事已高,而年轻人却不愿学习和接受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使得非物质文化越来越少。而且,我们不可能阻止现代生活的改变,也很难大规模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
翻开泛黄的史册,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古罗马,这些文明的圣地都已成为历史。虽然他们的文化曾经璀璨,但他们只能作为遗址让人们徘徊沉思,唯有中华民族这艘航船依旧昂首挺胸,航行在东方的海上,因为有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引领着她,而那盏永亮不熄的明灯,正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
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的魂,是我们民族的血脉。我们应该怀着一颗纯洁、善良、真诚的心,去发现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去拯救它们,去保护它们,让中华民族这艘大船的航向永远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