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_1200字

时间:12-07编辑:佚名 话题作文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那年暑假,我从新庙前小学毕业。小学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尤其是五六年级的少先队活动,丰富多彩,充满了对世界、对人生的美好向往。对小学和老师、同学,我有些依依不舍。后来知道,五十年代,是共和国最纯真、最美好和充满温情的年代。理想在前面召唤,生活在闪光,物质虽然还比较贫乏,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纯真,充满阳光,有着盼望。

上初中报名时,家里决定让我上无锡市第一初级中学,地点在南上塘,因为小叔比我高一届,已上了“一初中”,我随其后,有个照应,也算顺理成章。

初中与小学,差别很大。开学第一天,报到,领新课本,简直大开眼界。课程多,课本又大又厚。随便翻翻,内容新鲜,眼花缭乱。小学六年,我还有些懵懵懂懂,从初中起,才渐渐发现,自己对书本有着一份特别的喜好和感情。

我渴望尽快阅读和了解所有的课本内容,老师教第一课,我的眼睛已偷瞟到第三课,老师教到第五课,我早已把第十课都浏览过了。我甚至得寸进尺,想涉猎那些能够得到的课外读物,强烈的求知欲刚开始萌发,就在我周身奔流、涌动。上学真好,书本真好!乃至,作业真好,考试真好!凡与学习和求知有关的,都是那么美好,都是一种享受!

那一年“一初中”招的初一新生分15个班级。这么大的规模也让我感到新奇和兴奋。我在初一6班,班主任许岱云,(岱字原来不识,反而记住了)年纪已很大,一个白胡须老头子,过一年就退休了,教我们历史。对班主任,我似乎有些失望。毕竟与学生之间年龄差距太大,不大亲近和关心学生,另外可能还有说不清的其它原因。

在刚刚离开的小学里,几年中我一直是老师宠爱的学生,形成了一种潜在的优越感,如今遇上一个糟老头班主任,对我没有刮目相看,(他根本不了解我,凭什么要对我刮目相看?)心里难免不快。后了解到,这个上课时满口之乎者也,读文章时一边唱,(这是我平生惟一一次体会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唱吟)一边摇头晃脑,一付遗老相的老头子,还是原江南中学三个校董之一呢,不可小视。另一个校董钱殷之,担任学校名誉校长,在校园里看到过两次,很瘦小,一个白头发小老头,让人敬畏不敢亲近,是市里的民主人士,还有一个校董是否是当时的校长姚方勉就记不得了。

初二、初三的班主任是奚俊文,物理老师,从上海华东师大毕业不久,讲课中夹带一两句上海话,以示傲慢。当时他正在谈恋爱,头发吹得油亮,小分头,由于精力分散,上课时一付疲惫相。为什么学生会了解老师隐私?这时候(1956-1958)教师队伍正实行鸣放,校园里贴出了不少大字报,学生们走来走去,都看得清清楚楚。一张贴奚老师的大字报至今仍记得,贴在对着篮球场的墙上,大标题是“恋爱谈得热,对象不肯定”。谈恋爱要受到干涉,这也是当年社会一景。

初中时的老师,印象较深的还有初二时担任代数老师的荣念宗。荣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表达能力一般,却是一个有个性的人,首先是服装,西装、领带,西裤的中缝毕挺,尖头皮鞋雪亮。这样的服饰,在当年是独一无二的。其次是声音,他的嗓音很轻,每次开始上课,我这个坐在第一排的学生也基本听不清,过几分钟后声音才稍为大一些,但仍属于很轻的,同时他的声音还带点沙,让人听起来不那么舒服。还有一个特点,他基本不与同学说话,除了上课,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他是无锡荣巷荣氏家族的人,可能与荣德生、荣宗敬的关系比较亲近,起名“念宗”。这种家庭出身在他身上还是有所表现。

初一时的语文课分拆成汉语和文学两门,文学课本很厚,要容纳不少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的节选,汉语课本则很薄,讲语法修辞,这可能是当年对语文教学的一种改革创新;然而实践下来,把文学欣赏和汉语语法分开上课,两者脱节,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过一年不知还是两年又合二为一,恢复语文课了。当年我对文学课还是喜欢的,但对上汉语课就没有多大兴趣。其实,过于强调语法上的规范和严谨,对写作并无多少帮助,恐怕也没有一个搞文字工作的,是先学好了语法再去写文章。

初中时的同学,与我坐一张桌子的是华国良,大眼睛,家在农村,人很朴实,成绩一般。与我一起放学同路的,有住在大娄巷的刘崇义、家中在大市桥开面筋店的戴庭栋等。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