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应该断舍离的,是你的朋友圈

时间:01-11编辑:佚名 好文推荐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朋友圈的“好友”,

真的是“好友”吗?

这已经是小D第三次宣布退出朋友圈了。

 

他抱怨,朋友圈如同鸡肋,无聊时想利用它打发时间,但每每一打开它,各种杂乱的信息就会把自己搞得心烦意乱,可是如果不打开,那个亮着的小红点也同样还是会让人倍感焦虑。

 

后来,小D觉得既然朋友圈的存在总是会耗散自己的精力和情绪,索性还不如关掉它。

 

像小D这样,有意识地少发朋友圈,甚至关闭朋友圈的人现在似乎越来越多。

 

最近,有内幕消息称,微信正在内测一个新功能:不常联系的朋友。其中包括“半年内无单聊,无共同小群,半年内没回复过他(她)的朋友圈”三条标准,据此来帮你筛选微信不常联系的好友,并可一键删除。

 

很多人对此新功能持保留态度,认为微信正在偷偷定义自己的朋友圈,会删掉那些隐藏的、或者潜在的好友。

 

但事实上,什么是好友?

 

半年都没说过一句话,还算好友吗?

 

我反而觉得,这项新功能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小D这类人解决烦恼。

 

我们对手机有瘾,也戒不掉朋友圈,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不如趁机给朋友圈做一次断舍离。

 

终究要失去的东西,不如主动失去。

好友越多,越快乐?

 

有人做过一个大概的统计,微信里10%是家人,40%是同事同学,50%是陌生人。

 

朋友的定义,应该是一种亲密关系。但当这么多陌生人躺在你的朋友圈里,朋友圈其实早已经变味,变成了杂闻圈、代购圈、自拍圈、养生圈·······

 

没有情感交流,只有各取所需,失去了朋友最初的意义。

 

朋友圈的朋友,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还是最陌生的熟人?

 

现在是社交媒体刷屏的时代。国内有微信微博,国外有全世界通行的Facebook。

 

针对Facebook的影响力,国外早已经有研究数据显示,过度地使用Facebook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指数。

 

美国《洛杉矶时报》发表过一篇调查报告显示:社交网络中好友越多,人们越会容易烦躁;使用时间越长,人们的幸福指数就越低。

 

从表面上看,社交媒体为我们的即时联系和社交需求提供了更丰富直接的资源,但实际上,这对增强幸福指数毫无益处,反而还会带来负面情绪。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早在1978年就做过一次预言: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

 

我们在朋友圈里不快乐,就是因为我们知道得太多。

 

你苦逼加班吃盒饭,他在海岛悠哉度假;你蓬头垢面换尿布夜起奶娃,他笑靥如花在跑步机上晒着马甲线;你端着一碗方便面,他晒了一桌小龙虾;你终于攒够了钱去旅游,他已经晒车晒房成为人生赢家。

 

在一片虚假繁荣的朋友圈,别人都过得美好、轻松且随意,只有自己最苦逼。

 

太多的“正面”信息,转化成影响你的“负面”信息,每天铺天盖地袭来,这样的生活过久了,难怪要抑郁。

 

很多人都号称,自己的朋友多,资源广,动辄朋友圈数千人,达到了5000上限。

 

还有一些人信奉社交界的“七人定律”,这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即所谓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6个中间人,认识到世界上的任何第七人。

 

但其实,即使你通过层层关系,费尽气力联系上了某位大V,除了做他朋友圈的窥视者,对他高山仰止,他对你并没有实际意义。

 

他没有时间和你闲聊唠嗑,更没时间听你诉说心事,不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是段位不同的人,交流也不在一个层次。

 

他的时间很贵,你只有修炼到同样的段位,才能负担得起。

 

 

社会学上,还有一个著名的“150定律”。

 

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在1990年代曾经提出,人类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这就是著名的“150定律”,也叫“邓巴数字”。

 

也就是说,有效社交的人数,应该在最多一百多人。超过这个数字,就是脸盲社交,就是无用社交。

 

在没有社交媒体之前,我们的社交范围是基本在这个范围内的,所以,那时的社交,交的是朋友,是三五好友的你来我往,是亲密关系的维系。

 

而朋友圈里的社交,很多都是没有感情基础的关系,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往往缺乏信赖感和安全感。

 

所以别傻了,通讯录里的数千人,就是通讯录而已,它不一定是你的朋友,更不等同于你和朋友的亲密关系。

删的从来不是朋友,是价值观

什么样的朋友要删掉?

 

比如,昨天深夜,入睡时分,突然一个陌生头像发来一条消息:求给我的文章点赞并转发。

 

向上一翻,我和他的上一条联系,还停留在:“你已经添加了xx,现在可以开始聊天了。”

 

时间显示是几个月前,我甚至已经回忆不起,他是在哪个群里添加的私聊对象。

我很无语。而像这样只有点赞代购才能想起你的的僵尸朋友,在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一抓一大把,不在少数。

 

他们要么默不作声装躺尸不做声,但凡一出现,一准是以举手之劳为名,有事找你,日积月累,你的注意力和时间,都浪费在这些可有可无的“好友”身上,消耗着你,也影响着你的情绪。

 

《新周刊》以前发过一期文章“滚蛋吧!朋友圈”,讨论了朋友圈众生相。

 

“生活中所有的猥琐、逼仄、尴尬似乎都被裁剪了,所剩下的,是生活局部的真相,”文章说。

 

敬而远之的领导、点头之交的同事、久不联系的亲戚、一面之缘的朋友、话不投机的同学,甚至水果摊大姐、快递小哥……这个叫做“朋友圈”的地方,将你对于“朋友”的外延扩充得越来越大,但朋友越多,却越觉寂寞。

 

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但提高效率后节省下来的精力,很大一部分,还是消耗在了互联网之中。

 

吴晓波说过,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而如何将精力花费在值得的事情上,才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成为一个给别人养分的人,

才是朋友的价值所在

古龙说过:有人生的地方就有江湖。

无论是微信,还是Facebook,朋友圈是人的圈子,它在虚实之间不停转换,本身就是一个江湖。

在江湖中生活,你就离不开社交,而朋友圈就是社交生活的一部分,群居生活的我们,离不开它。

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使用它。

首先,从我做起,成为一个能够给别人养分的人。

太多自恋和功利的人存在于朋友圈,才会将原本单纯社交功能的朋友圈,变得鱼龙混杂。

如果人人都能多一份同理心,从我做起,每次在发朋友圈前,三思而后行,想想这一条推送,会给你的朋友带来什么样的观感和意义,那么无效社交一定会减少很多。

朋友圈,本来应该是你的地盘你说了算,戏很足的人,当然可以继续演戏,但无论以什么形式存在,都不要忘记,我们作为朋友,应该是一个能够为别人提供养分,而不是成为对方消耗的人

其次,重新整理朋友圈,建立分组,并删除那些不需要的联系人。

以前,我们的社交靠名片,现在,纸印名片不需要了,它都存在于朋友圈里。定期整理朋友圈里的通讯录,就相当于分门别类整理我们的名片盒,当你需要的时候,它才能随时变成你的资源,准确地帮助你。

从朋友圈分组显示、朋友圈不可见、“仅展示三天朋友圈”,再到“一键删除不常联系的朋友”,腾讯在与时俱进方面的努力,显而易见。

朋友圈里的处世哲学,需要参悟,而如何理性使用它,玩转它,则是你我都要面对的问题。

借用知乎上的一句话:社会本身就是这个圈那个圈组成的。无论是朋友圈,还是敌人圈,做好你自己,别把自己圈住就好

生活断舍离,从朋友圈开始。

愿你我都能在朋友圈里,各自安好。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