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经常看电影,也经常会随手写下一些观后的感觉,每次写的时候都怯怯地申明:我写的是观后感,而不是影评。为什么这么没有底气,因为我写的每次都是重点在故事角色和内容给我带来的感悟,对于电影语言的专业性的技术分析,我可能只有感觉好或者不太好之类的形容,对于电影技巧上的一些技术处理措施,因为这样所以那样之类,我一点都说不上来。
鉴于想更好地懂得电影,不仅仅是为了不辜负大导演,还有我们喜欢的明星,对得起他们的劳动,其实重点是要丰富生命中每一次的体验——比如就是看电影,我想更多的了解电影本身。在网上找了半天,详细比较了之后,我选择了这本《看电影的门道》,据说是入门级的指导,无论什么阶层和文化的人都很轻易地看明白,作为一个非电影理论研究的普通人,觉得这种书应该是很符合自己的。我拿到书一气呵成读完,那简直是爱不释手,果然是极好的一本书。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是电影艺术,讲述电影作为一个技术和艺术,其具体表现方法;第二部分是故事,剧情角色场景意义等分析;第三部分是观众。当然本书的重要部分在第一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列出的很多很多电影及其剧情,也许是为了迎合各地出版的需求,不过作为观影目录倒也算是不错的。
以下相关的感悟有些来自书籍本身的信息,有些是我自己的穿凿附会。因为我写的其实不是终于原书的读书笔记,当然更不是对于原书的评价,而只是感悟:阅读关于电影的,此书到底带给我什么能记下的东西。
一、电影语言是用技术手法来强调视觉印象
电影是关于视听体验的游戏,视是是关于会运动的影像集成,而不是像绘画一样是静止的;而听觉体验只是运动影像的一个辅助功能,在电影中声音是处于配角位置的,因为它毕竟不是以我们纯粹的音乐本身来感染我们。因此全书的重点还是会放在视觉体验的创造上。
作者在序言中特别强调了影片(movie)和电影(film)的区别。前者是纯粹为了单纯地娱乐,而后者未必是为了娱乐,更多是表现某种意义。所以本书是写给电影的书籍,不只是写给影片。
1、首先最重要的当然是镜头的运用。每个镜头短到6秒或者长到几分钟(长镜头),与镜头密切相关的就是景别、角度、运动、光学以及构图。一部影片是由几百个镜头来组成的。在电影中通常使用到的景别有大远景、远景、中景、特写和大特写。大远景可以看到一个很开阔的场面,让人看到人和环境的关系;远景一般能看到人的头和脚在一定的范围内的自由活动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中景表现两个人物的腰部以上的画面,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气场对比会更加清楚;特写是人物的肩、脸和头,用来表达该人物在这个空间的重要性等;大特写是对角色面部表情或眼球、某些特定物品的画面(比如炸弹的计时器)等等,表达一种最直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其实我们在生活里会无意识用到这些。对于极美的风景来说,大全景的照片很让人震撼;对于局部还行的某一处花花草草,也就只能拍远景和中景啦。拍人也是一样,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身材和颜值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身材好脸蛋好当然怎么拍都无所谓,光有身材的可能还是远景最合适,粉丝都最喜欢拍自己偶像的特写或者大特写照片,毫无疑问在内心里他就是在整个空间里是最重要的人,独一无二:)而且他实在是因为经得起高清镜头的苛刻的审核。
2、角度的运用也是一种技巧,比如平视镜头让人产生中立之感,没有什么特殊含义;仰视镜头会将人的比例拍得变形,会放大夸张,让人物显得不同凡响,具有威胁性、征服感、令人恐怖、信心十足等等的戏剧性。在动作——冒险题材的影片中,经常会用到仰视镜头。而俯视镜头当然会相反,会压缩变形,人物看起来显得低地位、陷入困境、容易上当受骗或者软弱无力等等。
这样我们明白在生活中怎么将一个普通人拍得正常了,就是将镜头平视她。如果仰拍腿,能将她的腿变得很长,如果仰拍她的脸,可以将她变得很恐怖;如果俯拍她,能将她变得很矮小且肥胖。所以我们会说哪些人的镜头会有爱,是带着情感去拍摄的,会抓到某些很好的瞬间,和角度这样的技术大有关系,因为一直在研究如何更好地表现对象,这研究的功夫其实就是出于一种爱吧。当然作者还提到了,一个美人在脖子直立的时候比弯腰驼背的时候好看得多,气质完全不同。所以普通人应该平时保持什么仪态也是显而易见了的。
3、摄像机的运动也是很有讲究的,比如正面拍——能看到主角的表情,能知道他从哪个背景里来;后面拍——能看到他的背影和要去的方向;摇镜——先对着正面,等跑过的时候在同一点对着背面,可以知道角色活动的轨迹,这是最常用的一种镜头方式;其他还有一些正面侧面和背面跟拍——主要能看到角色远处的景观的变化。怎么样决定运动镜头的组合,与想表现主题有什么暗示的意境很有关系。
4、剪辑。如果说导演是雕刻家,那么剪辑师的剪刀或者鼠标应该就是雕刻家手中的锤子和槽子。一个剪辑师通常无法以一己之力拯救一部烂片,但是他有很大的自由和权力提升编剧的想象并尽可能完成导演的意图,一部中导演和剪辑师应该是沟通极其顺畅的关系。
说到剪辑必须说到蒙太奇这个词语。蒙太奇原意是建筑学上的拼接装配等的意思,电影中的意思就是剪辑师通过对各种镜头的组合完成导演意图上的主观概念。如果说某个镜头从头到尾没有切换过的长镜头能表示很真实的印象,观众可以从没有被刻意处理过的影像中得到自己的主观性的感受,而蒙太奇恰好是与长镜头不同的表现方式,它是通过刻意的镜头拼接,表达导演主观想强加给观众的一些印象。长镜头也许记录的意味很明显,但是它给予的感觉并非那么强烈,而蒙太奇的方式却可以艺术地创造出很多不可思议的视觉艺术和感官感觉出来,即使原材料未必那么真实。因此蒙太奇是电影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而NB导演喜欢用长镜头来炫技,关于他们对于场景的超强把握。
剪辑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匹配剪辑——按照人物活动的时间,相当于我们说的写文章的顺叙;切出——表现人物时,偶尔也跳到其他次要人物中烘托前者;切入——在过程中切入小物体的大特写,比如炸弹上的显示时间,显示其重要性;交叉剪辑——两条人物线,同一人物的不同时空或者不同人物的同一时空同等分量叙述;主观试点的镜头组合——用其中一个人物的视点来打量另外一个人物产生的奇妙效果。。。。这后一点在有些跟踪片中让人非常紧张,因为被跟踪者已经在明处而自己却毫无察觉,会让观众产生提心吊胆的感觉。
5、时间和空间。电影是一种艺术,它可以在很短或者很长的时间表现一个与真实生活的时间完全不一样长度的一个戏剧画面。某些不重要但是需要花很长时间的就缩短时间表达,转瞬即逝;有些重要但其实很短的场面用慢镜头来仔细勾画,给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而空间的拉长或者缩短也能达到奇特的效果。比如有些危险的敌我针对距离开始仿佛很近很近,但慢慢变得远了,只是暗示危险正在一步一步解除中;比如有些路很长很长到不可思议,是让主角足够有时间来尽情地表达他的动作和情感之类,简直让观众提心吊胆地焦虑。
6、音乐和对白。作者在此处着文相对较少,配得合适的音乐当然能大力增强电影的主题效果,因为我们是看电影,而不是听电影,所以作者认为音乐在电影(音乐剧外)中,应该是若有若无的感觉,起着烘托人物和场景的关系,而不应该喧宾夺主被观众刻意感受得到,因为电影的重点还是在视觉上的华丽体验。而对白,意思就是台词,反映人物特点。但是除了絮絮叨叨不停说话的那种对话电影,电影中的对白当然没有电视剧里的重要,后者是靠对白来推动故事发展的,作者写到:在电影中,语言应该被限制在最小的可能范围内。电影剧作家和导演应该尽一切可能用影像本身来叙事。
7、另外还有镜头选择和焦点远近等,是根据需要的景深来选择,总之是表现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是突出环境还是突出近处的人物。另外还有构图,作者特别提到栅栏或者钢丝网这种东西在电影中的运用主要是表现隔阂之感。这其中涉及到很多美学上艺术性的平衡和意境的表示,比如重要人物放在画面中央且亮光处,微不足道的放在边上或者阴影处等。对于光线强弱明暗的运用当然是电影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和我们大部分的心理感觉类似的,当表现阳光积极的一面时,光线明亮;当表达黑暗暴力不安全的场景时,光线往往很暗,给予人内心隐约的不祥的危险的紧张的暗示等等。
8、在这里最后还提到导演的风格: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现实主义讲究低调和朴实无华,喜欢真实的场景,最好少配乐,剪辑最好也朴素一些,普通的生活中的人,化妆和服装简单一点,讲的故事也很简单。而形式主义主角常常是无畏或者好看的英雄或女人,常发生的故事在充满情调的场景中,并大部分拥有一个快乐结局。但作者认为现在的大部分电影都不是单一的某种风格,只能说偏向现实风格或者偏向形式风格,或者居中的风格。不同性格的导演会选择喜欢喜欢的表现风格来进行创作,从而也让后来人给他们贴上这样的标签。
当然一部好的电影中,各种电影语言的技巧是交叉使用的,这就让电影看起来视觉上很丰富刺激,不会平铺直叙,让人昏昏入睡。
二、场面和场景的设置是电影背景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1、场面:也许换个词语就是我们所说的布景之类,这是构造人物活动环境的非常重要的室内室外空间。人物活动的环境首先本身就有一种气场,角色被赋予了某种特征和气质,主角或者管观众会自然地被代入到其中。场景中有很多小道具在电影中会起着非常关键的因素,不必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就会给人留下特别的印象。比如一间奢华而庸俗的装饰房间暗示女主人虚浮的品味,比如一间没有窗户、墙壁还涂抹成奇怪颜色、摆着怪异物品的房间让人会心生不祥的感觉。我们经常会说某部电影非常用心,物品合乎主人性格和地位,有很多特别的暗示的东西,在场面中没有出现不该有的东西,如果出现了,那应该是代表某种意义,而不是因为错误而留在镜头中的。比如战争迷们很容易在电影中发现武器用错的BUG,时尚达人会对对某个款式的包包不应该出现在那个年代而耿耿入怀。
当然,非真实记录的电影,比如魔幻电影、科技电影中,任何东西出现在任何场景都是有可能的,因为这类电影它的重点不在这里。
2、场景:作者本书中放在另外一个章节来写,我觉得写在一起或者更容易理解。场景相对于场面来说,就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场景对于故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场景不单只有地点,还包括季节和时代等等,比如夏天的炙热场景会让人觉得冲动而暴躁,甚至因为蠢蠢欲动而有危险的可能,反映年轻人性格和故事的电影夏天就相对很多;冬季虽然有纯净的感觉,但是容易带来凄凉的感觉,让人感觉到隔绝和孤独,因为这季节对机器和人物都不有力,如果不是为了特别原因导演一般不喜欢选择在这个季节拍摄。
时代当然是一个更大的范围,时代里面的历史背景是一个电影存在的重要基础,整个故事的基调会应和时代的特点,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会被那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和重点内容所潜移默化悄无声息地影响。比如古典罗马帝国电影,主人和奴隶是不能逾越的泾渭分明的阶级;比如美国西部电影,牛仔马匹和枪战是不可缺少的符号;而在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电影中,贫穷的人们怎么想办法获得金钱和物资而奋力地活下去;50年代的电影中,战争过后的人们如何重拾信心重建家园,各种价值观的冲突等等。。。。
三、电影的剧情设置和本身的意义
电影之所以吸引我们,从基本面来说是因为能给我们提供视觉的快感。剧情分为三种:情节剧、喜剧和悲剧。
情节剧都有一个刻意的故事,主角被置于困境之下,最后都获得了救援。大部分喜剧都是情节剧,喜剧有浪漫喜剧、讽刺喜剧和荒诞喜剧等。它们分别有让人愉快,取笑和讽刺和揭露他人或者现实,或者很烧脑洞的夸张无厘头的方式让你莫名所以但是终究会明白一二。悲剧相对较少,因为处于市场商业化需要收回成本并赚钱的考虑,电影制作人知道这种不太讨观众的喜欢,生活已经够不容易了,为什么还花钱找不愉快?所以相对会限制这类题材的投资。但是某些独立的电影制作人会让主角死亡或者悲惨命运强调某些事件、展现人性或者社会的真相。在营造抑郁的气氛是,顶级的悲剧更倾向于使用视觉和听觉元素,而不是对白元素。从这点来说,真正的悲哀是不需要什么语言的,那种巨大的悲剧感看看就让人压抑得不行。
有些人看电影只是想看到有趣人物的虚构的风采,如果有自己喜欢的明星的诠释那自然更好,从而YY获得某种激素的分泌,让人愉快,但是更多的好电影带给人的应该远远不止应该是这些。无论主角是我们常见到的普通小人物,变得越来越好让人欣慰,变得越来越差让人反思,或者是了解或者窥探一些史诗般的大人物的丰功伟绩,甚至是神话人物不可思议的神迹带来的放松感等等,都会带给观众这样那样的领会和感悟。电影是一门艺术,它是浓缩了社会和人性的一些特质,将它展现出来给人们看,给人警示、暗示或者提供其他的思考或者延伸的意义等等。
而我们更多的普通人,其实很少在看电影的时候会注意那些这样那样的电影语言,但是我们多少能看懂一点导演想传达给我们什么信息,虽然这些信息的读取,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以及积累的知识不同,也是相对多样而并不单一,但是只要人还生活着有点想法,不需要技巧他也可以有自己的解读。正如电影的意义一样,不一定会带给我们只有娱乐性的愉悦的感受,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种生活的方式,感受到另外一种生活的态度,对于思考自己和社会,以及环境的关系,同时理解他人和社会的关系,都是受益匪浅。用脚走出某个区域走向另外的世界可能很难,但是走到电影院看一下与我们不同的某个世界,从电影这个窗口欣赏感叹一个这个复杂的大千世界,总是相对容易得多。各种风格和类型的影片,电影里的内容即使不像我们的真实生活,观众其实是无所谓的并且很理解,不会觉得不真实而批判,因为所有的形式都是为了表达某个表面下的主题。但会因为电影的粗制滥造没有诚心而欺骗观众的智商而谴责。
一副画,画家都有他要表达的主题和意义,然后通过构图、人物或物品、颜色和光线、甚至笔触等等来完成自己的创作。而一部电影更是一部流动的光影艺术,毋庸置疑电影需要的专业知识和配合的团队要复杂得多。以一部电影2小时计算,最后需要定影的照片一共是2X3600X24张照片来组成,虽然不能说每一个镜头都包含着全是有艺术构思的照片,每一个镜头的连接都是十分的流畅和完美,但用心的优秀电影确实尽量呈现着艺术盛宴给大家,值得尊敬。
或者看了这本书以后,不仅仅只看了银幕上的那些明星偶像的表演如何,能让我们能多少知道在这样的视听画面背后多少专业人员在努力工作才能呈现出这样的产品给我们。所以在电影影片完成之后,礼貌地看完所有滚动的字幕再离场,内心向那些辛苦工作的所有人员致敬,也是很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