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观后感

时间:09-30编辑:佚名 观后感大全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观后感 篇一

纪录片从一个波澜壮阔而又纷繁复杂的历史图景,再现了我党95年来众多大事件。可以说达到了“多一笔显得繁复,少一笔显得简陋,正是恰到好处”的程度。那么要把故事讲好,首先得“会讲”,本片用了许多精湛的“讲故事”手法。

第一个手法:“让材料讲故事”。比如抗美援朝一集,先披露了一个很难拍到的绝密档案(1950年10月8日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接着,话锋一转,开始讲档案背后的故事,从档案引出当时朝鲜发来求助信的故事,接着又讲到了党中央关于是否出兵的问题,关于毛泽东、彭德怀的讨论,最后以彭德怀的话来交代故事的结尾:“出兵朝鲜是必要的,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他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而这个小故事的结尾,又是抗美援朝志愿军众多故事的开端,环环相扣。导演用档案背后的故事,引导出新的故事。全片除了用档案以外,还用了历史照片、视频等多种材料讲故事。

第二个手法:“让被访者讲故事”。比如重庆谈判一集讲到毛泽东去参加重庆谈判抵达机场时,细心的郭沫若发现毛泽东没戴手表,这时插入郭沫若女儿郭平英的采访:“我父亲就从手上把他自己戴的手表就摘下来了,觉得主席在指挥着这样一个轰轰烈烈的历史剧目,还是戴手表方便一些”。这样被访者讲的故事,一句胜千万句。又如在海峡两岸这一集中,谈到“和平解放台湾”时曹聚仁之子曹景行说到:“我父亲从香港回北京,毛泽东接见我父亲……说如果去台湾,向那边的朋友代他致意,张治中先生特别提醒我父亲,毛泽东在提到蒋的时候用的‘蒋先生’这个词”。这样具有画面感的细节描述,让我们觉得毛主席就在眼前。

可以清晰地看到,导演心中早有一幅画好的墨竹图,不管是浓墨的引经据典,还是重彩的访谈者说,都只是作画的过程,所有的笔画都衔接得天衣无缝,虽然整整32集有许多的珍贵材料,也有许多人在讲,但给人感觉是只有一个讲述者在对着观众娓娓道来。

本片对党和国家的历史解说准确,力求共识,减少争议,立场坚定,立意高远。以往的主旋律作品大都是“让我们自己来说我党的决策有多英明”,难免有点“自我感觉良好,观众感觉太过”的氛围,而本片是“让外国人告诉你我党的决策有多英明”。片中许多表现我党重要决策的成功之处都是通过外国人的评价来解读的。

比如第十集讲到土地改革,提到三个外国人分别从他们的视角来描述对这段事件的认识。在陕北保安,毛泽东告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够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在河北十里店,国际观察员克鲁克夫妇亲身经历了土改,他们惊奇地发现:“解放区的人们创造了不少新词,而没有一个比‘翻身’这个词更能表达这场革命的实质,在个人与社会的这场变革中,农民最关心的是土地改革,共产党人着手改变中国旧的土地关系之日,也就是开始改造整个中国社会之时”。在华北,美国人威廉·辛顿考察了晋东南的土改,在他看来:“中国共产党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好比林肯的《黑奴解放宣言》在美国南北战争中所起的作用”。离开中国后他根据此见闻写了一本书叫《翻身》在美国出版,迅速成为畅销书,书中描述:“地主豪绅的势力和特权被一举摧毁以后,发生了迅速的社会进步,人民从来没有这样意气风发、热情高涨、喜庆洋洋、信心十足”。看到这里,相信作为观众的大家,都和我一样心中洋溢着作为一个中国人难以言表的自豪感。我们看到我党在各个时期发挥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不是共产党自己的标榜,而是铁一般的事实可以证明的。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别人也觉得好。这样的解读方式让观众信服同时也让观众为我党的英明决策拍手叫绝。解读方式在整个片子中多处反复用到,这是本片拍摄手法中又一让人叫绝之处。

《筑梦路上》的导演夏蒙是我的老师。6月26日晚上10点,刚播完《再铸军魂》一集,爷爷又来电:“小然,我现在感慨万千,一言难尽,麻烦转告你的夏老师,这是我这位‘90后’大龄青年,这么多年以来看过最好的主旋律纪录片,没有之一。应该给夏蒙导演记一等功!”我笑着说:“好,我一定转告他!”放下电话,我想,爷爷真有意思,夏老师又不是军人,怎么记一等功呢?不过,我又一想,一位传媒人最大的成就,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刻,也就是观众们从心底里感谢他,想要给他“记功”的那一刻吧!

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观后感 篇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奋斗历程就是一部在中国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历经艰辛、接力前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朽史诗。建党95周年之际,央视综合频道在黄金时段播出的32集大型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以党95年以来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为基本线索,以党矢志不渝实现奋斗目标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贡献为基本单元,用珍贵的文献资料、经典的事例细节、感人的画面景象、精粹的画外解说、缜密的整体构思,形象客观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复兴先锋队的筑梦之路,生动且深刻地呈现了95年来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壮丽画卷,令人信服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独立和富强、人民解放和幸福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全片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关于中国梦的讲话开篇,点出了本片的主题。自鸦片战争失败后,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无数志士仁人、先进分子、人民群众,求索救国之道,维新变法革命。思想界各种“主义”涌入,社会上数百政党蜂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将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推进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为旗帜的崭新时期。该片脉络清晰地显示出,从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万里长征,到浴血抗战、解放全中国,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全党,团结带领群众,从弱小到强大、失败到胜利、苦难到辉煌,终于赢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民族复兴构筑了制度基础和道路保证,中华民族走上了依靠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党和国家的重大历史转折,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标志着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该片聚焦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通过宏观与微观的叙事、历史与现实的对照、高层与基层的互证、国内与国际的视角,用电视语言、影像艺术,真实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代代继往开来,一段段筑梦不止,一步步接近目标,谱写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宏篇章。全片有力证明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担当使命、不懈奋斗的创造结果,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证明书。《筑梦路上》运用大量历史事实,从各个方面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先锋队的伟大实践和崇高精神。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我们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毛泽东的《祭黄帝陵》如任弼时所说,是“奔赴前线誓死抗日的‘出师表’”。在与国民党“谁主沉浮”的较量中,我们党坚定实行土地改革,贫苦农民翻身解放,而蒋介石却直言不讳:“如果我们从地主手里拿走土地,赶走共产党岂不多此一举”,两大政党的阶级立场鲜明对立。新中国成立后,在西方的核垄断和核讹诈面前,党中央果断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研制原子弹的战略决策,“两弹一星”让中国有了和平的盾牌,邓小平总结道:“这些东西是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党勇于坚持真理、纠正错误,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农村改革起步到创建经济特区,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中华民族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引领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长风破浪会有时”。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复兴进入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机遇期、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攻坚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推进民族复兴新的征程,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方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总要求,开拓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统筹大国治理与大国外交,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逐步完善,治党治国治军成效显著。该片对此作出了充分深入的叙述描写,从而进一步坚定了广大观众的理想信念,增强了实现奋斗目标的必胜信心,不愧为一部走向民族复兴有感染力说服力的好作品。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