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或2022(历届)观看我们俩有感

时间:01-11编辑:佚名 观后感大全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我们俩

  《我们俩》观后感一

  当生命与生命交接碰撞时,是彼此的破裂?完整的融合?还是没有任何声息的继续?

  读书时读了些关于生命的哲学,犹如对本体世界的探讨那样深不可测与无所确指。任何所谓的哲学家及其生活和命运的转折足以震撼过去整个关于对生命本体的推断。然而,这种震动又能怎样?席卷一场思想的风暴,让原本充满阴霾的天空变得雷电交加,接着整个世界就是乌烟瘴气、乱七八糟、一塌糊涂。幸好的是真正的生命是源于自身而并非他人的,或其琐碎的言论。这种智慧用来应对什么呢?给你面对痛苦和死亡的勇气?给你足以让你不再沉沦与彷徨的毅力?不是如此的,它是存在与你的内心的一种哲学。《我们俩》中我没有看见太多的情节,看影片的时候,似乎是忘记了用眼睛,而用了太多的心。结果令自己自嘲、悲伤、自傲的是自己感受到了一种激情。尽管不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没有什么饶舌的东西,但是当你压抑不住的时候冲出的文字彰显着一种魅力,当然同时也是一种无力。

  周国平在《爱与孤独》中说:“生命本没有名字“,的确是这样。生命本没有色彩,然而正是与他者的碰撞中填满自身的空白而使生活五颜六色、斑斓绚丽。

  《我们俩》中没有太多的对白,也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只因为充溢了足够的情感。当然关于生命本身的追问几乎被用烂了,在《红高粱》中是一种豪迈的激昂,《黄土地》是一种深沉的凝重,《四百下》是一种无奈和迷茫,《筋疲力尽》则是一种颓败和忧伤。。。。。。

  《我们俩》,两个人的世界激荡出的生活。片中个场景的细节,老人与小马脸上的痛与笑,镜头的摇移,在上空的俯拍。当这一切存在于时间和空间的元素构成一种超时空的存在的时候弥漫出的是一种岁月,是凄苦背后的幸福。

  当分离的事物同存于一空间,但又在一时间中偶然相遇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为彼此的交流腾出足够的空间地带。尽管有时候空间不够,我们应该默默的在心中延长一段距离作为两者的缓冲。片中拥挤的小巷、简陋的四合院,但是这又窄又挤的空间却促使了老人与小马感情上的交流。也许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一个孤寡老人和一个青春阳光的女孩的这段感情。但是真正重要的是当生命与生命交融的时候,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他们根本不需求别人的理解,也没有不要让别人都理解。影片中老人说“吃了就睡、睡醒了吃”时是如此的平淡,似乎是已经看透了这种孤独,也经受了孤独的痛苦,但是孤独并不是独生子,它永远是和爱在一起的,可以说孤独的本质就是爱,爱的本质是孤独。

  有人说影片在后半部分太煽情,失去了开始时候的那种韵味,也没有让人捧腹的情节噱头,拉到吧。我觉的影片挺好。

  当我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知这个世界的时候产生过很大的混乱与无序,而且这种混乱依然存在,犹如《四百下》里安童万的“最后的回眸”。成长的过程是个洗礼的仪式。《我们俩》就是一种“仪式”,一种是老人的渴望,另一种是女孩的期盼,他们的共同之处是用情感作为纽带,用生命作为祭品,令自己高兴的是他们断断续续的完成了生命的交接。

  《我们俩》观后感二

  一部《我们俩》,栖栖遑遑的酸楚,让我很是心疼。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爱情让人唏嘘,忘年之交的友情更叫人浓浓感伤。很中国的电影,院子、老人、孩子,有些贫穷的生活,没法解决的孤独,含蓄真切的爱。人生的结果往往很久很久以后才会有答案,种种深切的感受常常不能言说,我们脆弱的生命最难以承受什么?真情。平淡的,琐碎的,才是,真情……

  《我们俩》上映于2005年,算是老片了,初次看到是18岁时,只晓得感动,不能解真情。经历这些年的成长,终于明白不论经过怎样的时间,那个胡同深处破落寂寞的老四合院里的冬春夏秋,从皑皑飞雪到倾盆之雨再到满山黄叶,才是在这世上实实在在的不可轮回、永不褪色的真情,人生如四季,春夏秋冬走完,生命也将近,无论完美与否。

  故事简单,拍摄手法也简单,音乐、对白更异常简单。它从最普通的角度,展示了人与人之间最朴实清淡的的真情:一位戏剧学院的女大学生租了老太太一间简陋的小屋,两人在一个四合院里共同生活了三个季度,随后小马搬出去与男友一起生活,老太太则寿终正寝。我看来,这是一个不是结局的结局,因为心疼。

  老太太当过兵、骑过马、抽过大烟、未曾生育、抱养一个女儿却与她不怎么亲近,女大学生乐观向上、率性直为、开朗大方而又细腻敏感。老人原来的生活孤独而平静,“不近人情”的执拗、不可掩饰的孤单,她和老街坊为水壶加柴蓄水,才能不让那一丁点点缀寂寞的温暖在平静中消失殆尽;女孩有冻的红扑扑的脸,为房租讨价还价、整日里奔忙、挂灯笼时喃喃自语,艰辛求学的日子里依然乐观个性,她在这个偌大的世界中用自己的呼吸方式努力过着自己的生活。女孩和老人站在院子中央,因为被掐断的电话线被打嘴皮官司,一言一语都是孩子话:你这个坏孩子,难怪没有男朋友!——你是个坏老太太,难怪没人来看你!

  小院里种种矛盾交汇,却温馨可爱,主人公的感情从不可掩饰的冰冷到不可捉摸的细腻再到不可割舍的牵挂,她们都是艰辛不富裕的人,吵嘴,生气,然后依赖,揪着观影人跌入其中。

  故事中的“秋”,很心碎,很酸楚。女孩搬出去与男友同住,临走时,老人颤抖地走到女孩屋子里看看,转身拉住女孩的手,大大的浑浊且无助的眼睛,说了四句同样的话,“真搬走了,真搬空了,真搬空了,就这么搬空了?”字字揪心,无助的绝境。老人又回到原有的生活轨道,寂寞、冷清。外孙结婚,老人给孙儿腾房,被养女送到郊区一间破平房里。病倒了,心里想的、嘴上念的,不是养女,不是外孙,而是简简单单在一起生活了不到一年的女孩。女孩急匆匆跑着去看她,紧握住老人那双沧桑的手,老人想抓住的未必是女孩的关心,而是对温情和生活的需要。孤独张望人来人往的老迈身影辞世了,女孩蹲在天桥上,看着手机,空白、不知所措。重返老院子,推开门,窗上有新“喜”,物是人非。

  社会在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总觉的物质能给我们最大的安全感,如此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亲情感就渐渐淡了。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正一步步衰老在生命的最后垂暮时光中,寂寞度日。眼前的世界繁华欣荣,戎马一生的人被遗忘,终日辛劳的人被遗忘,庭院深深深几许,鳏寡孤苦谁人诉?一个再舒服的拐杖,也比不上一只温暖的手。

  正月初三回老家看望过世的外婆,冰凉的墓碑直让我冷到心里。时间它跑的那样不管不顾,那样快,好些人,我都没来得及好好疼,尤其是孩子一样的外婆,她以老人特有的狡黠与幽默,让我安心踏实,勇闯这世界。她也总是等我,她的在意,是真心实意地把我捧在了心窝里。

  岁月安好之中,品得这样一部好电影,尽管悲伤,却直面人性,尽管不能言语,却会心微笑——虽然最后鼻子很酸。这电影是要走进内心的,电影院留它不下。

  《我们俩》观后感三

  早听说过电影《我们俩》获得许多好评,于是我就好奇地找来看看。就电影本身而言,故事不怎么出彩,讲得过于平淡,甚至有点冷寂,有点寂寞。

  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连演员都不是专业的。欣赏电影,感觉生活在银幕里没有被浓缩,也没有被稀释,生活恰似《我们俩》,不大可能非常无聊乏味,也不大可能高潮迭起,生活就是平平淡淡,偶尔裸露出一些平凡的温暖。

  如果说生活是杯白开水,那么导演呈献给我们的就是那杯微暖的白开水,隐隐冒着热气。导演用镜头平实地摄录了一个孤寂的老太婆和一个孤独的女生之间的情感。观赏电影,犹如冬日站立在窗前,一边晒着阳光,一边思忖着自己的生活。

  在生活中,有多少人孤单地居住着?许多孤单不是自己所选择,而是迫于无奈。如电影中的老太太,似乎是被子女遗忘在老宅,孤寂得盼望收破烂的人前来敲门,以求闲聊几句。女生呢,好像没有什么朋友,常常独来独往,骑着自行车进进出出。恰恰,这样孤单的女生租住在这样孤单的老太太的老宅里。在生活里,两个孤单的人往往走不到一块,因为彼此防备着彼此。孤单就是他们抵御外界的最脆弱的武器。可是两个年龄相差60年的女人,却有幸卸下防卫的孤独,彼此关怀,彼此照顾,彼此温暖。久之,两人产生了类似祖孙的感情,甚至更加深厚。正是这样的超乎世俗无关于利害的情感,如此简单真诚,才感动了观众。这样的温情在生活,已经成为稀缺资源。

  电影要拍摄什么?当然要拍摄理想的情感。正因为生活中不常见,我们才需要通过镜头倾述这样的渴望。正如我们写博客,唠叨的就是自己所缺乏的东西。电影里两个人的孤独融合成温情。可生活有多少个孤独,遇上另个孤独,依然还是冰冷的孤独?!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