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

时间:11-16编辑:佚名 观后感大全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南京南京》最新观后感

  《南京!南京!》是一部因纪实而震撼人心的作品。看过之后,我表示不再看第二遍,不是不想,而是不忍。看完影片,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压抑,过去看过许多的老照片,可是从未想过这一幕幕在今天会重现的眼前,就像终于在熟睡醒来后看清了自己的梦魇一样。

  陆川导演基本采用了“一比一”的比例还原了照片上的景象,这使得整部影片都透露着死亡的气息。尤其是对黑白画面的处理,更使人对每一种死亡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得我在观看过程中觉得凄凉恐惧。这种真实的氛围让我的内心超出了对残忍的负荷,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曾经看过那些让人无比沉痛的黑白照片。日本人杀人时的表情,走向死亡的人群的眼神,我只能从中读到两个字——绝望,那是一种来自地狱最底层的绝望。

  1937年12月13日,中国南京被日本侵略者攻陷之后遭到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烧掠,强奸。多达30万中国人因此丧生,更有不计其数的中国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对待。这是一段血泪史,流的是中国人的血,落的是中国的泪。我想我们都不会忘记这样的历史。70年前的中国,山河破碎风飘絮,万古萧疏鬼唱歌。那侵略者脸上狰狞的笑,利剑上的寒锋把中国的国土划拉的七零八落,葬妻儿,离乡土,凄凄无定河边骨。

  时间推移,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重建了战火烧毁的家园,我们一边含泪埋下同胞未寒的尸骨,一边重复的告诫后代“是战争摧毁了一切,我们要牢记历史,不能重蹈覆辙”,善良的中国人始终把日本当成了一衣带水的邻邦,我们拒绝了战后赔偿金,希望和日本冰释前嫌,永不再战。可是日本,又是怎么做的呢?篡改教科书,淡化战争,屡屡参拜靖国神舍,供奉甲级战犯,甚至强占我钓鱼岛,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以容忍的,我中华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谅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慈禧政权了。曾几何时,我们是“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但是现在我国是礼仪之邦,不好战争,但也绝不惧怕战争,只要日本政府能够正视历史,真心说一句“对不起”,那我泱泱大国也会尽礼数,真心交好。

  《南京!南京!》并不是要把中国的伤口撕裂给世界看,我们只是想表明,中国已经不是过去之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强大起来了,从此以后,寸土不让,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愿意用身躯筑起一道道钢铁城墙,来捍卫祖国尊严,未来希望。

  看《南京南京》观后感

  看了《南京南京》,我觉得很有必要向那些没看过的观众提个醒——请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这部影片,已不是一个中国人的心态看到这部影片,会感觉别有一番滋味,要想我们看《辛格勒的名单》那样的心态看待这部片,会很有感觉。

  说实话,如果用平和的心态看待这部片,这部片是一部好片,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片,如果以愤怒或者更加过激的心态看这部片,那这部片就是一部垃圾。

  让我来顺一顺这部片每个人物的感受吧,我觉得片中日本兵是这部片的第一男主角,所有什么高圆圆、刘烨都是配角,虽然影院的宣传海报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刘晔,而角川只是躲在一个角落里,但那应当是全为商业炒作所的噱头罢了。本片的主线是角川在进入南京后,经过在生死之城几个月所见、所做、所感的一系列事情之后,最后饮弹自尽。

  角川:

  角川,我认为是一普通的正常的人。进入南京之前,他没有杀过平民百姓,他没有发生过性行为(甚至可能没有谈过恋爱),他没有对生命的绝望,他只是一名受过教会学校教育、笃信基督却被军国主义征调的年轻人,而进入南京之后一切都变了。

  误杀平民。虽然他的误杀对于后面他所亲见亲历的事情来说几乎可以称为微不足道,但第一次杀害平民还是让他惊慌失措甚至落荒而逃,内心充满了愧疚。

  角川的第一次性经历。在一种充满了恐惧和强烈孤独感的氛围下,第一次经历温存的角川,在受到百合子的安慰后,他自然的爱上了对方。孤独、恐惧、迷茫是会使人疯狂的,而百合子的温存却给了角川在无限黑暗中唯一的一丝光明,他把自己的一切全都寄托在了这个女子的身上。这是由单纯的性引发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不单是本能的动物,而是从本能中寻求到了精神的归属,从而上升到人性光辉的高度。角川所面临的情况却使他更为痛苦、倍受煎熬,在百合子(包括小江)那只有十五分钟限制的温存中,他自认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其它时间,他却在从事者兽性野蛮的行为,完全将人类对爱与和平的追求丢弃,或者说被逼迫着丢弃。他眼睁睁看着那成千上万横倒江畔的尸体,他眼睁睁看着新兵进行的活体刺杀训练,他眼睁睁的看着一锹一锹的黄土掩埋了一个个的生命,他眼睁睁的看着比纳粹屠杀犹太人还要更为残忍、更为无所不用其极的杀戮。这是完全丧失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性的行为。而在这兽行与温存的煎熬之间,当温存的寄托也荡然无存时,作为人所能保留地也许只剩下绝望。

  片中有两句台词,无奈但却准确的诠释了当时南京的处境,“她这样(指唐小妹)活着不如死了”、“活着比死亡更艰难”。而角川听到和说出的这两句话,不是也正诠释他自己在一系列挣扎、痛苦之后的作为人的无奈吗?

  片中交代了两个情节,同时说明了角川的处境——只是日军中的极少数。在角川第一次与百合子碰面后,他对其它日本兵说要娶百合子为妻,却被听者嘲笑为“脑子得了性病”。而另一次在他遇到小江并误将小江看成百合子后,他呆坐一旁无心享受他十五分钟的服务,而另一日军却如获至宝一般的代他完成了消费。角川的处境让我想起了烈火金钢中的武南义雄,都是日军的异类,但却都是人性的同类。

  而角川对于姜淑云,则是首先怀有一种同信仰、同出身(都是教会学校出身)的态度。姜淑云最后免予受辱,也正是角川目睹了她一系列救人的举动后,在犹豫片刻后出于一种终极关怀的动机的解救。

  可谁又能来解救角川呢?谁又能来给予角川终极关怀呢?“活着比死亡更艰难”是角川的哀叹与无奈,但同时也是角川给予自己的解救和终极关怀。唯有了结自己充满罪恶的生命,也许才能让他得到永久的安定与平和。  

 本片中电影语言运用的很好,不论战争场面还是特写均不似《满城尽带黄金甲》或《夜宴》之流电影那样充满令人恶心的作秀的感觉,整个故事始终以一种真实的令人不忍的视角在刺激着观众的神经。然而在影片行将结束之际,导演却用了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在观众面前展现了一段可称为神来之笔的爆发。日军庆祝攻占中国首都南京的庆典——同时也是日军祭奠亡灵的仪式。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场戏中的配乐,单纯的鼓声沉闷却又令人战栗,日本兵的舞蹈和吼声,与鼓点相得益彰。在这盛大又具有非凡胜利意义的庆典上,角川行尸走肉般地舞动着。其中一段角川的想象是:角川和其它日本兵都歇斯底里地抬着那气势非凡且颇具象征意义的鼓台,而角川的动作却更像是抱着那台子,生怕掉下来。但他越抱得紧却又越力不从心,逃离这象征胜利的鼓台和不能逃离、无处可逃的挣扎,已让角川难以再继续坚持下去,他彻底的崩溃了。她狂吼着,却已经不能拯救、发泄他扭曲的灵魂了,而他的手臂却始终缠抱在那鼓台上,已经无法再放开或没必要再放开了。

  这一段,是最后主题的升华,也彻底揭开了角川悲惨命运的结局。

  刘烨:

  但在本片中,刘烨饰演的角色是相当成功的。少得可以让人过目不忘的台词,却确实将人物带有标志性的性格抬了出来。从抵抗时的果敢、坚毅,到在人物说了:“兄弟们,守不住了,散了吧。”之后,我们仍然感觉到了他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勇气。而在刘烨第一个站起来,带着诸多战士慷慨赴死的时候,在战士们面对死亡高呼口号的时候,军人的荣耀感以及使命感,怎能不让角川这样的侵略者震撼?

  唐先生(范伟饰演) 唐夫人(秦岚饰演):

  先说唐先生,我在观影时和刚刚观影后一直搞不明白这个人物到底是什么样的角色,要说明什么主题。现在夜深了,我再细细品味这个角色,便重新对这个人物产生了新的理解。唐先生不是军人、不是国际援助人员、更不是大智大勇的领袖和救世主,他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上海男人,正如现在的上海男人一样,对妻儿体贴关怀,看起来有些懦弱、有些小气、有些自私,他缺乏北方爷们儿嘴上常念叨着的血气方刚和社会、历史责任感,他最关心和唯一关心的是妻子、女儿、小妹,为此他可以付出一切、舍弃一切,甚至是背负出卖他人的罪名。但即使是吴三桂,不也是为了心爱的女人就做了“汉奸”吗?而这,却正是中国人最典型的特质,也正是这个角色姓“唐”的原因。

  秦岚饰演的唐夫人。一个典型的上海女人,即使在非常时期,也对自家男人的腰包管的紧紧的女人,即使在非常时期,也不忘记靠小麻将来愉悦一下生活的女人,这不只是上海女人,而是中国近代妇女的代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秦岚最后一场哭戏,确实精彩,那种欲说还休的悲痛,那种骨鲠在喉的情态,那种生离死别的处境,无不在那紧抓铁网的双手、那悲愤交加的眼神、那缓缓滴淌的泪水中表现出来。她并没有哭天抹泪、要死要活,也没有歇斯底里的阻制自己的丈夫,因为这也正是中国女性对丈夫们一贯的态度——理解。他有的只是悲伤,而她无能又不能去拯救自己的丈夫,她无能又不能去让丈夫一生背负懦夫的谴责,她甘愿承受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人一生不能愈合的伤口。

  而最后,我认为唐先生的血气与仗义不是来自于愧疚、也不是来自于绝望,而恰恰来自于心安与憧憬,他安全的送走了妻子,而那句“我妻子已经又怀孕了”却又是充满了无限的憧憬。这样一个人物,这样一个小人物、平凡的人物,却被单独执行了枪决,这无意义的五发子弹,补上的那一发子弹,以及不敢正视行刑的日本军官伊田,相对于唐先生行刑前的微笑和淡然,显得是多么的局促紧张和自乱方寸,显得是多么的战战兢兢和没有必要。难道角川面对一个人乐观的赴死,真的能够无动于衷吗?

  姜淑云(高圆圆饰演):

  姜淑云是有一个有递进过程的角色,最初的几场戏中,姜淑云的惊恐是显而易见的。在和角川第一次碰面时紧张、害怕清晰的书写在她的脸庞上,在解救被强暴的难民时惊慌、恐惧会聚在她紧抱姐妹的双臂里,在拉贝被迫离去时无助、孤独抖动在她的双唇间,而之后在冒死解救同胞时坚定、勇敢闪耀在她的眼神中,到最后,选择死亡时那句义无反顾的“shoot me”完美的诠释了一名弱女子在这几个月中的变化。姜淑云是一名信奉上帝的女子,这样他有别于大多数中国人(例如唐先生)对社会责任的理解,自始至终她都是在竭力保卫她的同胞们,在竭力与魔鬼们进行着抗争。而又正是她对角川唯一的请求,加速了角川最终的结局。

  百合子:

  那个日本慰安妇百合子。无疑的是,对于日本民众来说,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这种受害不只是因为他们的家园同样在战争中化为灰烬,不只是因为原子弹只在日本杀过人,更不是因为他们的亲人在战场上受到应有的待遇。而是一种胜过身体摧残的、可怕的意识控制。猛烈的民族主义宣传、军国主义宣传(不论是德国、意大利还是日本的纳粹主义,猛烈程度基本相同),让人们抛弃了作为一个人的意识,将民众的自我意识、讲人权的意识化为比残破的城市还要可怕的废墟。我想,这也正是杨朱那“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的原因。二战时期,日本从本土、朝鲜以及中国招募和强征了大量慰安妇,而那些自愿为帝国、为帝国勇士现身的日本慰安妇,是和来自中朝的妇女一样悲惨的命运,甚至对于个人意识来说,有更加悲惨的成分在其中。百合子在角川的眼中,是爱人、是妻子,是角川在残酷战争中的精神寄托。角川将自己获得的慰问袋(有罐头、糖果等)骑着车送到百合子手里,百合子早已忘记初试云雨情的角川,而来自慰问袋中糖果的短暂甜蜜感,仍旧被她所肩负的慰劳帝国将士的使命感所迅速消灭。而长期的献身,竟使得她像机器一样,根本没有了作为一个女人所应有的正常感受。

  人性的回归,需要的是清醒,是对普世价值的认。痛苦的角川和无辜的殉难者,也许只有认清他们,人们才能不再忘却那曾经迷失的本性。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

  今天看了南京南京这部电影,刹那间非常恨日本人,甚至对今年发生的日本地震不太感到伤感,我也许是一时心血来潮,毕竟上次如此的满腔愤怒还是好久的事情了,感到国内对国耻的宣传并不是很多,因为毕竟抗日战争结束已经很久了,很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已经不在人世了,作为80后的我也只是在以往娱乐节目不多的情况下,看了一些抗日题材的电影,但是这些不够,不能真正反映出日本人在那个年代所犯下的滔天罪恶。现在电视娱乐节目和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根本很少涉及到这些题材,即使涉及也感到拍出的有些搞笑,只有南京南京这部片子才能稍微把那段历史呈现给大家看,我们的民族拥有那么长的历史,创造出那么灿烂的文明,为什么那么容易遗忘呢,虽说团结是主体,但是国耻不能忘呀,也许90后们还能略懂那段历史,但是00后们,以后的人们难道就永远的对那段历史陌生了么?他们仅仅感兴趣的就是现在的娱乐节目吗?民族性何在?这是历史的教训,希望所有人勿忘国耻,即使千百年后也应记得日本人对我们的民族国家所犯下的罪恶。  

我是在南京读的书,只知道每年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那个时候无非是拉响警笛,在南京的那几年我并没发现当地政府有什么纪念活动,反正作为学生的我并没有机会参加,但是仅仅是那几声警笛声,似乎也能勾起人们无尽的回忆,回忆那段历史,如果有其他活动是否会让我们更加难忘那段历史呢?毕业后回到生活的城市合肥,在这里那么多年了,每年的12月13日并不能听见警笛声,别说什么纪念活动了。我想很多城市也是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是否就会开始忘记历史呢?现在的中日团结并不能让我们有理由忘记惨痛的教训。

  顺便百度了一下,现在这段历史似乎快被遗忘了,我不是剧作家,也不是名人,更不是电视电影导演,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80后,我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不忘掉那段历史,更希望有能力的国人拍出一些回忆那段历史的经典电影或电视剧,而不是把那段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拍成了搞笑题材的,我觉得我们有理由提醒我们的后代和我们的同胞,友谊归友谊,但是历史已经发生,不能忘掉。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